“贝多芬《月光》钢琴曲”欣赏

2022-05-25 23:0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贝多芬《月光》钢琴曲”欣赏》,欢迎阅读!
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欣赏

“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欣赏

钢琴曲《月光》简介: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钢琴曲《月光》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1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1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


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欣赏体会:

在这首交响曲中贝多芬仍然描述了自然风光的企盼,然而他与这个『自然』的关系却更深入的人性对话,造成贝多芬更以人性角度看到『自然』——在田园交响曲,还可以勉强地说贝多芬许多乐段是使用旁观大自然的超脱心情来看待『自然』;但是在这首第七交响曲,贝多芬不再旁观、超脱,让『自然』沾满了贝多芬自己独有的感情,而与贝多芬积极的对话,积极的情感交流。

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冗长的序奏中,我便注意到贝多芬音乐心灵深处与自然对话的冲动。音乐一开始,便以木管乐器暗藏着玄机。在音乐范例中,正是第一乐章刚开始前30秒。这30秒的序奏以双簧管为主体,以四个二分音符的简单旋律不停的绵延发展这条序奏主旋律。很容易听出,这个第一主题是由一开始的序奏主题所演变的。若说第一主题是活泼的精灵,那么序奏主题可以说是沉睡的精灵吧?

我个人以为本乐章精彩之处正是乐章中转小调的一段音乐范例。这段音乐是在这个『奏鸣曲式』乐章的『再现部』。从7.1秒开始就己经把第一主题转成小调来呈现,12.2处更是发展成一个哀怨动人的小调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出,然后是长笛,到了单簧管这种『忧郁性格的乐器』手下,18.5秒开始这段主题更令人觉得如泣如诉。与低音管对话后这个小调主题依次从单簧管、双簧管到长笛,接手到小提琴后没一会儿就又回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题风格(35秒处) 换句话说,在这个第一乐章中,贝多芬一直使用木管乐器带出他想要表达的情绪:从闲适的序奏主题,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题,到困顿的小调主题,木管乐器以最多样的表情,诉说了贝多芬与自然的对话。

第二乐章一开始是由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合奏出『寂寞』的第一主题,第二小提琴接下这个『寂寞』主题,由中提琴与大提琴合奏出一个『悲惨』的对位主题。再接下去,第一小提琴承接『寂寞』主题而第二小提琴承接『悲惨』主题。

经过平和的中间乐段后,『悲惨』对位主题以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细后无穷无尽的蔓延,『寂寞』第一主题的音符不再以同名音反复,转以上行音阶的风格出现,再加上一个新添隶属对位主题进行崎岖音符的跳跃,而形成这个乐章极美的一个赋格乐段。比起乐章开始的乐团合奏乐段,由于『悲惨』对位主题是由第一小提琴在崎岖音之间跳跃出现原貌,因此该乐段自我陷溺成强烈悲惨感十分强烈。而在本段赋格乐段中,透过一开始赋格曲式的变形,整个心情就转变成英雄悲壮的情怀了。

最后,在本乐章的结尾乐段,贝多芬驱策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依次交互竞奏第一主题(27秒处),如绽放光辉;低音大提琴执着演奏赋格乐段的副主题(9秒开始),无比庄严而担心;两者交错形本钱乐章最精彩的高潮。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

它的第一乐章,给人一种凄凉悲惨悲凉的觉得.但在那悲凉中却感受到那种寂静的美,右手小指的音可以一直回旋在耳畔,好像那黑暗中的一丝光明。 第二乐章,是很温和温柔,给人一种酣畅的觉得。

第三乐章,是很猛烈的,是内心的释放.以迅速的结尾,那种豪情...没法用语言表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9b047a0f524ccbff12184a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