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赏析(白居易)

2022-07-31 09:1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忆江南》赏析(白居易)》,欢迎阅读!
白居易,江南,赏析

word可编辑,欢迎下载使用!

忆江南

(一)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是唐代著名诗人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一生以迁江州司马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仕途上一帆风顺,二十五岁中进士,为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政治态度积极,屡次上书指摘时弊,以至激怒权贵,遂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此后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后期态度较为消极。

文学上,乐天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中坚。他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最工于诗,诗风通俗平易,妪幼皆解。中唐渐盛倚声填词之风,这与白居易、刘禹锡极力倡导分不开,他们向民间学习,添了不少“忆江南”“竹枝词”等,语言通俗平易,风格清新隽丽。著有《白氏长庆集》,词作今存二十六首,见《尊前集》

【注释】

.忆江南:词牌名,原名“望江南”,自从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改名为“忆江南。此外又名“梦江南”“”望江梅、“”谢秋娘、“春去也”。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平韵。本此为单调。

1


word可编辑,欢迎下载使用!

.谙:熟悉

.桂子:桂花。语出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赏析】

《以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 第一首,是追忆、赞颂江南春日美景。

以“江南好”开头,总领全词,是对江南美景脱口而出的直颂。“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美景虽然不在眼前,但却是极为熟悉的。这里包含着无限怀念之情。诗人为什么对江南极为熟悉,极为怀念呢?早在少年时期曾因避李希烈、朱泚的藩镇之乱,随家迁居江南,十四岁时常旅居苏、杭二州,居江南达六年。登进士第后,又一度再游江南。五十一岁至五十三岁作者又赴苏、杭二州为刺史,前后留居江南有十年之久,因此“风景旧曾谙”一句是有丰厚的生活作为基础的,也是极为深情的。

作者对江南是这样熟悉,这样怀有深情,那么,在“忆”江南的下面集中的写了什么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诗人追忆江南美景中印象最深的事物,也是“江南好”具体形象的描绘。这两句勾出了江南春景的特色,它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春景——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一片早霞倒映在江面上,上下辉映,光彩夺目;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这时朝阳把光辉涂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此时,你看,红日、红花互相辉映,多么艳丽!更何况还有那碧绿清澈的江水作衬托呢。诗人用这样鲜明艳丽的色彩来描绘江南春色,多么柔美、清新、迷人啊。

“日出”“春来”在上下句中是互文的,上句包含着“春”,下句暗含着“日”,这样整个画面不仅美,而且由于“日出”“春来”这两个主谓词语的使用,渲染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

春日的蓬蓬勃勃,美景的引人入胜,使诗人不由地迸出了“能不忆江南”这一句热烈赞颂作为结语。此处是以反诘句式点出“忆江南”的主题。

第二首,是追忆杭州秋夜奇景。

以“江南忆”开头,和第一首结句的“能不忆江南”紧相呼应。把“忆”字放在“江南”之后,表示着重在“忆”“最忆是杭州”,是把“艺”缩小到“杭州”这一地方。诗人为什么“最忆”杭州呢?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江南美景之冠。不仅因杭州风景之美,引起诗人的追念:更重要的是诗人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杭州不仅能引起他对少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有他出任杭州刺史的三年中,为民筑堤蓄水,濬井开渠的一番作为。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两句,是诗人描写自己在杭州时寻桂、看潮的趣事,这正是杭州秋景的特色。“山寺”点明寻桂的地点在山中的寺院内;“月中”点出寻桂的时间在中秋月明之际。“山寺月中寻桂子”,写诗人在山中寺内的皎洁月光之下寻访桂花。山寺里的桂花和一轮明月都是静景,诗人用一

2


word可编辑,欢迎下载使用!

“寻”字,就把桂花飘香、山月随人的由静而动的境界勾画出来了。

在桂子飘香的时节,正是钱塘江口潮水上涨的时候。诗人在欣赏山寺桂花之后,又到江边郡亭之上卧看潮头。“钱塘江潮”自古视为盛事。它的壮观景象宋人诗文均有描绘:“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杨万里《浙江观潮》“来凝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说它初起海口时,犹一条银线;渐进时,则如玉城雪岭高接天际,汹涌澎湃,声大如雷。“郡亭枕上看潮头”一句,点出了诗人看潮的地点。“郡亭”即看潮亭,地势很高,可以居高临下。“枕上看”是写诗人卧于亭上看潮,这是多么闲适惬意!“潮头”本是动景,诗人却在枕上看,这是动中有静,和上句静中有动的境界配合起来,构成一幅有山、有水、有寺、有亭、有花、有月的“秋夜漫游图”。这样的美景,怎不引起诗人的怀念。“月”字是三、四两句所共有的,不管是“寻桂”,还是“看潮”,均在月色之中。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结句“何日更重游”,以反诘句表现了对杭州的深深怀念之情。“更”字加重了对故地重游的渴慕。 这两首词各有特点,第一首泛写江南春日美景,从“好”写到“忆”;第二首是专写杭州秋夜奇景,着重写“忆”,两首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江南景色,由“春”写到“秋”,由“日”写到“夜”,由广阔的江南到具体的杭州,这样就把江南之美概括无遗了。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赞颂了江南风光,而且也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情感。本词风格平易清隽,语言鲜明生动,景物描写与直抒胸臆结合,巧妙地表现了主题。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9d0266f54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