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2022-07-18 16:4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少数民族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调研报告,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关于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何天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10-7-23 9:12:44

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我于7月上旬深入中寨乡,采取访谈乡村干部、走访村民、查看实地等方式,对如何加快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中寨乡基本概况

中寨乡位于巧家县东部,距县城49.2公里,东临崇溪,南接金塘,西与白鹤滩接壤,北同药山相连,是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时由以上五个乡镇割补组建而成。全乡国土面积83.1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910亩,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1个党(总)支部,129个村民小组,287812392人。2009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732万元,人均纯收入1973.95元,人均有粮349公斤。乡内以汉族为主,分布着少数彝族、苗族和布依族。境内山高



2




坡陡,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可以概括为:交通闭塞、国土零碎、山高谷深、封闭偏僻,具体表现为:一穷二差三优势。一穷,即地方经济贫穷。二差,即一是基础设施差。交通闭塞,从县城到乡集镇所在地仅有49.2公里,但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目前尚未通客运车辆,群众出行较难,且该公路属断头路,致使中寨乡封闭、偏僻。7个村的公路也是晴通雨阻。由于交通闭塞及供电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广大群众尚未从人背马驮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水利化程度低,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缺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二是自给能力差。优势。一是资源优势。煤矿资源储量大,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丰富。二是区位优势。随着中金公路改扩建的启动和中寨到药山镇法泥公路的建设,中寨乡将从交通死角变为交通要道,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是产业优势。中寨乡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非常明显,适于发展蚕桑、烤烟、畜牧、核桃等产业。

二、2010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3




(一)烤烟生产。中寨乡共有6个村种植烤烟,今年共种植1900亩,产值高达400万。

(二)蚕桑生产。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的方式,抓桑园管理、蚕房建设、养蚕服务和蚕茧收购各个环节,目前已嫁接桑树14万株,养蚕220张,收购鲜蚕9.27吨,收购金额达21.468万元,单张产值975.8元,单张产量41.94公斤。

(三)计划生育工作。中寨乡已完成结扎任务72例,其中二孩结扎48例,完成一孩放环23例,收取社会扶养费30万元,计划生育率88%新办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4户。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寨乡农业人口13774人,截止于2010630日,年满60周岁的农民已全部领取养老金,参保率为100%;全乡应参保人数7974人,已参保缴费6417人,参保金额651200元,参保率为80.47%其中重症残疾57人已全部参保,享受国家代缴政策。



4




(五)“两基”工作。第一,中寨乡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99.6%,13-15周岁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6.1%。第二,小学在校生1096人,学年内辍学8人,辍学率0.72%;初中在校生400人,学年内辍学7人,辍学率1.75%。青壮年文盲率严格控制在0.9%以内。第三、“两基”迎国检工作。中寨乡于2010430日召开 “两基”迎国检动员大会,成立了“两基”迎国检领导组,开展自查自纠,对查出的问题能整改的及时整改,不能整改的报上级主管部门。认真整理“两基”档案,对适龄儿童及少年、成人技校、扫盲工作等表册进行了微机录入,规范了各项表册。第四,严格按照有关收费标准,按县教育局批准后公示收取,全乡无违反规定收费、搭车收费等现象发生。第五,周边环境更加和谐。对校园周边环境和食摊点进行定期不定期排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全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制约中寨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基础设施建设,



5




利设施方面:条件较差、后劲不足、设施薄弱,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特别去冬今春百年一遇的旱灾,使小春遭受巨大损失,大春粮食生产及人畜饮水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交通设施方面:一是中金公路。等级低,属断头路,坑凹较大,雨后车辆极难通行,晴通雨阻情况时常出现。二是需列入通达工程改造项目2条。拖租村经鱼毕村至大岩洞公路,途经拖租村的石院子、村子等8个村民小组,鱼毕村的鱼毕卡、熊家村等5个村民小组,老店镇的大岩洞。全长23.1㎞,2个乡镇3个村14个村民小组2500人受益。该公路修通后,将与昭巧二级路相接,贯穿巧大公路,形成交通主干线;乡政府驻地至吉兆村委会公路,全长13.3公里。三是岩脚村公路。该公路始于拖租村引荞水利工程取水口处(中寨乡拖租村煤厂小组),延伸到岩脚村炭棚小组,全长15㎞,两个村27个村民小组3000余人受益。该公路修通后,将贯穿白鹤滩镇的复兴、杨家湾等村直至县城。

四、加快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6




(一)招商引资促煤资源开发。中寨乡是巧家县的“煤海”,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煤质好,燃率高。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寨乡党委政府在保护与开发上狠下功夫。县里招商引资探矿的江西德天公司,乡党委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抓扶持,在扶持中求发展”原则,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群众的协调工作,打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司的探矿全力搞好服务,同时,组织、指导、督促公司科学合理探矿,保护环境,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让入住企业立足三农,惠及民生。外来投资企业有好的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能有力推动中寨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惠及三农,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煤炭资源乡的地位得以彰显,中寨将成为名符其实的煤炭资源乡。

(二)稳量增效促烤烟产业快速发展。中寨乡的烤烟关键是在精品、科技在效益上狠下功夫。重点是吉兆这个千亩大村和4200亩以上科技种烟示范园。烤烟产业实现增量到提质转变,2008年烤烟亩产值达2000元以上,实现烤烟产值近400万元,烟农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2009



7




年烤烟产业高标准种植1789亩,开始步入精品化道路,精品烤烟乡的效益明显显现。

(三)蚕桑产业加快发展。蚕桑产业是中寨强乡富民的支柱产业,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 “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化,布局区域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思路,已建成“中寨蚕桑长廊”,呈现出“远看一大片,近看一条线”,精品桑园9100亩,平均单张产茧量和单位亩产值均居市县之首,分别达到45千克以上和3000元以上,被确定为县长样板桑示范基地和县委书记样板桑示范基地。中寨乡的蚕桑产业不但保持了水土,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而且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2009年创收400多万元,1元以上的蚕农40余户,全乡单养蚕户均收入就达到2500元以上。蚕桑产业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明显体现,精品蚕桑乡的品牌初具雏形。

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蚕桑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来扶持,形成了一盘棋的大格局。同时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多次



8




深入到中寨乡蚕桑发展现场,为老百姓发展蚕桑产业鼓劲,乡班子领导不时深入到田间地块,群众畅谈蚕桑产业发展大计,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

强硬措施是抓手。蚕桑产业从起步开始至今,委政府做了大量思想工作,采取政策鼓励,加大宣传,措施强“逼”,要求蚕农按党委政府的规划发展,禁止在蚕桑规划区域内种植其它作物。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中寨乡的蚕桑产业显现出崭新容颜。

配套政策是基础。在蚕桑产业发展中,有国家的退耕还林、好田好地栽桑等政策的支持,解决了群众吃饭的后顾之忧,群众可以放手大干。

比较效益是动力。按照“合理规划,优化区域,挖掘潜力,壮大规模”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坚持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化的标准,选择最适宜蚕桑发展的下寨、中寨、付山、拖租4个村69个村民小组1880户农户作为蚕桑基地进行重点扶持。桑园面积进一步扩大,养蚕数量逐年增



9




加,产值快速提升,群众的收入明显增加,积极性及其高涨。

保护价收购是保障。在蚕茧收购管理过程中,委政府始终坚持“收购不放开,价格不放开,经营不放开”的“三不”政策,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建立了蚕桑发展风险基金,从根本上防范蚕茧市场混乱及由此带来的折腾,从而合理兼顾企业、蚕农两者利益。

仍然有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因素存在:一是经营规模过小,蚕农重视程度低。蚕桑都是农户的副业,分户零星养殖,投入不足、管理放松、可养可不养思想存在。二是养蚕人员年龄老化,技术措施难以到位。大多数在家养蚕的都是老年人、妇女,中年人外出务工较多。老年人、妇女养蚕体力弱,最主要还是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消毒防病意识淡薄。三是蚕桑生产水平低,科技推广仍感乏力。桑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桑不养蚕,多桑少养蚕,养蚕设施原始落后,技术手段原始粗放,单张产茧量不高,桑园管理粗放,多数蚕农养蚕技术差,效



10




益低,科技推广乏力。四是蚕房建设资金缺乏。五是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合力不足。乡、村两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认识尚不够统一,全乡抓蚕桑的合力还未完全形成。

面对蚕桑产业发展的不足,中寨乡应该在以下几面狠下功夫:

突出认识,在理清思路上狠下功夫。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性,尤其是与中寨乡相邻的乡镇发展蚕桑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给了中寨乡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刻的启示,认识到必须把蚕桑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工程来抓,提出了蚕桑产业“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化、布局区域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了“片桑为主,埂桑为辅,退耕还林相结合,用好田好地规模化、规范化建桑园和争取投入、强化科技、提高单产”的工作思路,把蚕桑产业作为该乡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

突出管理,在科技兴桑上狠下功夫。自2003



11




开始发展蚕桑产业以来,中寨乡始终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蚕桑生产的动力,科技兴蚕、科技桑的路子,向科技要产量,向科技要质量,向科技要效益。一是科学种植。大力推广杂交良桑种植和“62155215”一步成园种植模式。二是科学管理。在冬管期间要组织工作组分别对桑区进行冬管工作培训,指导桑农做好锯除树枝枯巴、修枝、石灰或石硫合剂防甘、翻土、除草、烧毁落叶等工作。三是科学养蚕。强化小蚕共育管理,实行共育室与养蚕户责任挂钩,共育户对饲养、消毒要进行跟踪服务,同时技术人员蹲点分片包干服务。大蚕食用桑叶在投放前必须用石灰水清洗,保证桑叶清洁、新鲜供给饲养。大力推广纸板方格簇的使用,实行百分之百使用纸板方格簇上簇,确保了蚕茧的优质。四是科学指导。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组,下设产业办,落实专职人员,专门负责指导蚕桑产业发展。聘请养蚕能手,长期深入到蚕农家中,指导蚕农科学养蚕,提高了单产和蚕茧质量。

突出效益,在规模发展上狠下功夫。打破行政区划,坚持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化的标准,选择



12




了最适宜蚕桑发展的下寨、中寨、付山、拖租4个村69个村民小组1880户农户作为蚕桑基地进行重点扶持。

突出亮点,在样板桑种植上狠下功夫。要把好田好地栽桑作为蚕桑生产的重点和亮点来抓,通过深入调研,落实样板桑种植地块。

突出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乡党委政府要把水利、蚕房、蚕具等基础设施配套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有效地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关于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9-07-20 查看次数:2278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8月,县委统战部一行三人,在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朱国庆的带领下,深入全县五个民族乡,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干部问题开展调研,听取了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就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行了



13




座谈并交换了意见。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20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424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是四川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其中苗族35527人,彝族5925人,回族712人。回族主要居住在县城,苗族和彝族主要分布在五个民族乡和南面乡镇。

在五个民族乡中,石坝彝族乡有少数民族170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水潦彝族乡有少数民族人口47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枧槽苗族乡有少数民族343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9%。白腊苗族乡有少数民族258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合乐苗族乡有少数民族292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5%

五个民族乡都分布在我县南面山区,都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以农业产业为主。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产烤烟、水稻、玉米、洋芋、



14




生猪、肉牛等,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财政收入缺乏稳定来源。

五个民族乡基本上都是山高路险、坡陡灾重,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水、电、路等是制约民族乡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调研中了解到,尽管民族乡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欠缺,生活条件较差,但各乡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富有朝气和活力,针对各乡实际提出了各自发展的思路,做到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水潦乡、石坝乡公路硬化建设已经开工,计明年底完工。明年合乐乡、枧槽乡、白腊乡公路硬化将开工并于年内完成。可以说,到明年底,五个民族乡的交通状况将从根本上大大改善。受交通条件制约的少数民族同胞对此感受颇深。



15




在认真配合通乡公路建设按期完成的同时,各民族乡对通村公路的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正在加紧列入计划和施工中,争取早日完工,以求彻底改变交通制约瓶颈。比如白腊乡今年启动了三条通村公路建设。石坝乡今年改造完成了赤石公路、坛子口人行通道、石林公路改造。合乐乡小岩至三河9.3公里公路路基全线贯通,平铺块碎2.5公里,三河至四美村公路路面硬化即将施工。枧槽今年投资80多万元,修建了第一条通往苗族村寨的水泥路4.2公里,即将动工修建枧槽到采山通村水泥路。

2、开展优势优先战略。

五个民族乡在经济发展上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何找准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成了民族乡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水潦乡盛产烤烟,出产有独特的冰脆李,还是三省边贸重镇,发展前途很大。乡政府根据其优势,发展烤10000多亩,现已建成上万亩甜橙基地,预计完全投产后年收入可达1800万元以上,人均可增收500元以上。干果业方面,全乡已种植核桃



16




10500亩,待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万元以上。颇具特色的冰脆李目前已发展到了3000多亩,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石坝乡根据其立体气候的特点,在高山地区巩固烤烟生产,扩大肉牛产业,在河边村发展水果、干果,打造万亩优质甜橙基地和5000干果基地。枧槽乡狠抓烤烟7200亩、肉牛5000头、笋用林5000亩、茶果林5000亩和“丰岩乌骨鸡”1030万只项目。合乐乡在公路两侧和水库周围大力开展造竹,狠抓休闲旅游业发展和竹产业。白腊乡在工业发展上提出了实业优先、工业项目优先、加工工业优先的工业强乡战略,狠抓以肉牛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和养殖业。

3、重视民族干部培养。

目前,五个民族乡乡长都由本民族公民担任,乡都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各乡都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不拘一格选拔使用少数民族人才。在合乐乡,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把去年毕业



17




的一名大学生和今年毕业的一名大学生集中到乡上实习,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参加招考公务员考试

4、重视基础教育工作。

各民族乡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作为科教兴乡的重要内容来抓。比如:石坝乡九年制义务学校初中部实行了上晚自习制度,争取到了石坝九校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项目,争取到了成都搜房集团投资修建回龙小学,对老师实行了以学生成绩确定教师在中心校和村小之间的流动。枧槽乡争取到了烟草公司120万元修建双河小学,争取到了30万元修建周永福小学综合楼。合乐乡对本乡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奖励1000元。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18






现在的农村,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现代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民族乡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管理粗放,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

由于地理条件恶劣,民族乡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3、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不够。

目前,五个民族乡虽然建成和上马了一些乡镇企



19




业和非公经济项目,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是小水电和小石粉厂等,长期效益不足,发展后劲不足,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由于地理环境制约,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4、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乡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由于历史欠帐多,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比如水潦乡的地形结构是一面坡,土壤极薄,被极差,无法形成地下水,造成人畜饮水极端困难。在民族乡,山高、坡险、路陡,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了生产成本,形成了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由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极易形成因灾返贫的现象。

5、乡级财政负债累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20




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乡财政欠债较大,税收主要来源于项目工程建设。因为无固定税源,乡财政运转完全依靠转移支付,加之每年还有还款任务,因此乡财政压力很大。比如石坝乡财政欠款400多万。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大多是“空壳村”,因而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6、干部队伍严重缺编、年龄老化。

1997年实行公务员过渡和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实行直接分配进入行政机关后,从事业单位以事业人员身份进入行政单位成为公务员的口子也被堵上,所有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一律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实施这样的政策,客观上使公务员队伍的入口单一、视野狭窄,不利于人才的流动,限制了公务员队伍的发展和结构优化。近几年干部缺编,年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之民族乡都属南面高寒山区,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差,使得大多数人都不愿来民族乡工作。以民族乡现有的生活条件,不仅人才不愿来,



21




而且人才都往北面条件好的平坝地区和县城流动。例如水潦乡缺编13个,石坝乡缺编13个,枧槽乡缺编16个,合乐乡缺编10个,白腊乡缺6个。石坝乡共有14名公务员,平均年龄为48岁。合乐乡被县级单位借用出人员4名。

7、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缺乏,呈现青黄不接。

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乡加快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情况熟悉,与少数民族群众感情相通,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白腊乡和合乐乡公务员中分别只有3名少数民族干部,水潦乡和枧槽乡公务员中分别只有6名少数民族干部,石坝乡公务员中只有5名少数民族干部。而且这些干部年龄偏大,五个民族乡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干部情况分别为合乐乡2名,石坝乡1名,枧槽乡1名,水潦乡和白腊乡没有,呈现青黄不接。因此,在培养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中,缺乏培养对象,缺乏后备干部。



22




四、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放大思想,才能推动大发展,才能转变观念,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修建通村公路时群众不愿集资,认为这是政府应包干的事。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鸡”

2、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瓶颈。民族乡因财力不足,要通过自身努力从根本上摆脱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是不



23




现实的。因此建议市、县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乡的投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民族乡进行倾斜。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虽然五个民族乡现阶段发展条件差,困难很大,但同时却有着各自自身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制约条件正不断逐步消除,民族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将凸显出来,形成新的亮点和增长点。比如水潦的冰脆李、石坝的干水果、枧槽的“丰岩乌骨鸡”、合乐的休闲旅游业等将迎来大的发展。因此,民族乡要抢抓机遇,以战略眼光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4、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个民族乡的二三产业都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要发展二三产业。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农村新建房屋的



24




资金,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收入。因此,要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为农户增加收入。要以小集镇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新建商业门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进城经商、流通贩运,实现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要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5、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阶段,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由于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严重缺乏、民族乡干部年龄偏大、在职在编人员偏少,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政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



25




干部队伍迫在眉睫。目前,符合学历、年龄等要求的少数民族干部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中,这就要求我们放开视野,加大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上挂、借用等形式,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对民族干部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以长远的战略目光从政治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在公务员招考中,继续对民族乡倾斜,专门划定名额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录考,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能脱颖而出。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出台民族乡工作干部的优惠政策,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对德才兼备的企事业单位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应突破其“身份”限制,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工作,以解决民族乡的的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的矛盾。

关于蒙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6






根据县委的安排,我于6月上旬深入蒙姑乡,乡村两级干部座谈,走访干部群众,深入田间地角实地查看,就如何加快蒙姑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初步提出如下一些意见建议:

一、蒙姑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蒙姑乡位于巧家县最南端,素有巧家“南大门”之称。辖区内全年无霜,气候炎热,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0℃,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534毫米。最低海拔657(金沙江畔橄榄坝)最高海拔为2764(壁山马嘎梁子)相对高差2089米,立体气候突出。全乡国土面积124.17平方公里,有耕地12243.54亩,其中人均耕地0.69亩,有林地38082亩,荒山荒坡37402亩。居住着汉、彝、布依等民族,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38个自然村,1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108人,其中农业人口18719人,劳动力11340人。境内适宜种植烟、糖、桑、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和核桃、板栗、热区水果等多种经济林果;



27




有丰富的石膏矿资源,目前已经探明的有70吨。

近年来,蒙姑乡按照“坚持一个主题,抓住两个关键,打牢三个基础,实施六大战略,发展八大千万元产业的 12368发展思路”(即:坚持科学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蒙姑,着力打造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第一镇——蒙姑古镇;抓住两个转变:转变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机制;打牢工业园区,城镇建设,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基础;实施党建领乡、开放活乡、交通水利立乡、科教兴乡、产业富乡和旅游强乡六大战略;着力发展烤烟、蚕桑、蔬菜、畜牧、经济林果、膏桐、旅游和劳务输出等八大千万元产业)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乡实现年农业生产总值76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860元;粮食播种面积19279亩,实现粮食总产量518万公斤,人均有粮270公斤;肉蛋奶总产1325吨,畜牧产值为2274元;种植烤烟4900亩,实现总产值达1155万元;发展栽桑1100亩,产茧99.2吨,实现产值达136



28




万元;种植反季蔬菜4500亩,实现产值1800元。总体看,产业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建设有力推进,新的发展局面正在形成。

二、蒙姑乡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从宏观角度看,一是中央刚刚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将乌蒙山区作为重点投入的贫困地区之一,蒙姑乡同许多贫困乡镇一样有了在国家大盘子里切取更大“蛋糕”的希望;二是市里重新定位和规划全市的旅游业,提出打造西部千里大峡谷的旅游规划,蒙姑作为这个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必将带动旅游业和集镇的发展;三是县上把工业园区规划在蒙姑十里坪,随着工业园区的启动实施,将带动集镇大发展,同时也将有力拉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一方面,蒙姑乡地处江边河谷,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特别适宜发展反



29




季节无公害蔬菜和热区水果,同时,明显的立体气候,又适宜发展烟、糖、桑、核桃、板栗等多种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另一方面,蒙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以蒙姑段家坪的石棺墓群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和清代雍乾年间发展起来的商业文化,为蒙姑的旅游奠定了文化基础,现存建筑又为蒙姑古镇的打造提供了条件,使蒙姑在对接市里提出的打造西部千里大峡谷旅游规划上大有可为。第三,巧蒙公路横穿境内,使蒙姑乡人流物流南上昆明,北下西昌、成都、重庆都相对便捷。第四,蒙姑全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有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为发展提供了主观能动条件。

(二)不利因素

一是由于上级投入少,自身又无力投入,致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特别是水利设施的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蔬菜、热区水果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二是集镇的规划和建设都十分滞后,承担不了作



30




为工业园区后勤服务基地的重任,与旅游景点的要求更是相距甚远。

三是部分乡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漂浮,思想不够解放,工作方法简单,与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有差距。

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弱;特别是蒙姑村的部分农民由于历史原因,产业发展中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守诚信的现象,应该引起乡村两级干部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教育引导。

三、加快蒙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经济建设发展思路

根据蒙姑乡面临的发展机遇,深入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

因素,蒙姑乡在按照“12368发展思路”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十二五”期间,应重点抓



31




突出抓经济建设。其思路可考虑为按照一村一品的布局,突出一条主线,立足两个基点,力争三个突破,抓实八个产业。

突出一条主线。

即突出一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科学发展这条主线。纵向比,蒙姑乡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横向比,蒙姑乡的最大实际是贫困落后,发展不足。因此,蒙姑乡必须树立牢固的发展意识,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有利于发展,把发展作为最最大的政治、根本的标准,有力有效地推动全乡的发展。

立足两个基本点。

一是立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基本点。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蒙姑乡已实现村级通公路,但仍然处于坡陡、大、路窄和晴通雨阻的局面,因此,必须争取资金和发动群众改善通村路况,构建通社路网,农村经济活动的方便快捷提供保障。在水利方



32




面,蒙姑地处干热河谷,许多地方又是砂质土壤,水成为农业发展的命脉。近年来,许多地方成为炉房水库的灌区后,有效解决了缺水问题,但由于田间渠系不配套,致使水资源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覆盖面又较窄。因此,蒙姑乡应该把水利设施的建设作为十分重要的大事来抓,上也应该把蒙姑作为水利设施建设的重点,有效提高全乡的水利化程度,争取使蒙姑、新塘两村的坝区耕地得到全面覆盖,为蒙姑蔬菜产业和热区水果的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二是立足工业园区建设。县委政府把工业园区布局在蒙姑乡十里坪,这对于蒙姑乡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机遇。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启动,大量商家进驻园区,随之带来的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充分涌动,必将带动集镇建设、第三产业和蔬菜等农业产业的较快发展。因此,蒙姑乡应该把支持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组建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组,确保有人办事和有效办事;要在园区的群众中深入开展思想宣传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及时化解园区建设中与群众产生的



33




矛盾纠纷,为园区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力争三个突破。

一是力争集镇建设取得突破。蒙姑的集镇建设有历史文化基础,又面临市里打造西部千里大峡谷的机遇和工业园区带动的优势,因此,重新规划建设蒙姑的集镇建设是有条件也是十分必要的。蒙姑的集镇建设可按照西部千里大峡谷第一镇——蒙姑古镇的定位进行规划建设,主要突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巧家南大门的区位优势,成一个集工业园区后勤服务、参观旅游和商品集散为一体的精品小城镇。当前,重点是要做好规划。

二是力争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规模化种植取得突破。蒙姑乡的蔬菜现已初具规模,据蒙姑乡政府的统计,2009年种植面积已达4500亩。尽管现在种植的蔬菜品种基本上属于白菜、莲花白、番茄等低端产品,只能进农贸市场,不能进超市,但其比较效益仍然与同区域的其它产业高得多。据测算,蔬菜的亩收入平均为8000元左右,比



34




种植蚕桑养蚕的收入高4700元,高58.7%;比种植甘蔗的收入高6700元,高84%;与种植包谷、水稻相比,都高得多。因此,老百姓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也就是蒙姑乡蔬菜产业能得到较快发展的原因。乡里要进一步壮大蔬菜产业,使蔬菜真正成为蒙姑坝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第一是要通过宣传在菜农中树立无公害的“绿色”意识,让菜农种菜多施农家肥,防治病虫多采取生物措施,使蒙姑的蔬菜不仅走进城市,还要打入超市,提高产值。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块作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否则难以取得实效。第二是要扩大规模,可采取政府规划、菜农联合或引进外商、承租反包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使规模出品牌、规模出效益。第三是试验种植一些市场价格高的新品种蔬菜,增加单位产值。第四是要搭建市场平台,主要是在集镇的规划建设中考虑建立蔬菜交易市场和冷藏设施,时,应该加以引导,成立能发挥作用的蔬菜协会,使分散的生产对接变化的市场。

三是力争热区水果的引种取得突破,蒙姑乡平均



35




气温21℃,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非常适宜发展热区水果。目前,蒙姑乡已有蒙姑村的村民吴家明和李坤分别引进了海南葡萄桔和山东蜜枣进行试种,均已挂果。吴家明引种的葡萄桔因汁丰味美,坐地就卖5/斤的价格,往往果子还挂在树上就被人订购完了,根本不用上市。2009年,吴家明不足3亩的葡萄桔实现3万余元的收入,亩收入1万余元。李坤种植的山东蜜枣售价10/斤,一年能产两季,今年刚挂果,预计收入5000元左右,丰产后亩收入能达2余元(根据蒙姑对面象鼻岭的情况分析),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效益。下步,蒙姑乡应以引种成功的葡萄桔和山东蜜枣为基础,可带领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外出考察,继续扩大引种规模和择优引种品种,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蒙姑打造为全县的一个热区水果基地。鉴于此项工作要有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建议县政府及农业、林业部门将其作为全县发展农业的重点项目来规划和投入,确保取得实效,并带动金沙江一线热区水果的发展。

抓实粮、烟、糖、桑、蔬菜、畜牧、经济林果、



36




旅游和劳务输出八个产业。要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抓好这八个产业,寻找突破口。粮食生产的重点是农技推广和稳定面积,确保产量不下降。烤烟的重点是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总结推广一些种烟大户的经验,提高亩产值。蔗糖由于比较效益不断降低,目标只能是巩固面积。蚕桑是蒙姑的一个优势产业,其方向应向二半山区片桑和坝区埂桑发展,投入重点是建立服务体系,实实在在地提高蚕农种桑养蚕的水平,让蚕农得到实惠,提高积极性。林果主要是在二半山和高二半山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核桃、板栗和膏桐。畜牧主要是在改良品种、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引导适度规模养殖上有一些突破。劳务输出主要是抓好宣传、信息传导和尽可能的素质培训等工作。游的重点是文化发掘、宣传造势、集镇建设、产品包装和基础设施建设。

蒙姑乡的产业发展,不仅要要有整体思路,还要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将几个农业产业布局到每一个村。根据海拔区域初步可以作如下布局:姑、新塘两村重点发展蔬菜和热区水果,适度发展埂桑和甘蔗;牛泥、干冲和拖坑以烤烟、蚕桑



37




为重点,兼顾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大朵以蚕桑为主,兼顾烤烟和膏桐等产业;碧山以发展烤烟为主,兼顾核桃、板栗。

(二)抓实社会事业,促进全面发展。

社会事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经济建设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托起社会的健康发展。蒙姑乡的各项社会事业总体上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但在新形势新阶段,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对各项社会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务必进一步抓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是要毫不放松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蒙姑乡的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有较大的工作难度,要进一步深入实际,从思想工作、政策扶持、重点突破入手,继续抓好一放二扎、查环查孕等工作,切实提高计划生育率,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是有针对性抓好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是配合县卫生行政部门抓好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管理,



38




止药品价格虚高,杜绝村医虚开处方套取国家资金的行为,使新农合这一惠民政策真正让农民得实惠。

三是以保学控辍为目标抓好教育工作。一方面,要配合教育局抓好教育教学的管理,端正师德师风;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四是要抓好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当前,特别要以宣传入手抓好新农保工作,确保达到参合率。

五是要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不仅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更要享受到精神文明成果。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是各项事业改革、建设的领导力量。蒙姑乡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村级换届,得到了进一步的调



39




整充实,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软弱涣散的情况。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扎扎实实地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健全学习机制,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宽知识面,提高乡村两级班子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二是坚持以村党支部队伍建设为重点,求真务实,创先争优,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大学生村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管理工作,促使他们能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和社会关系为该村发展服务。

三是发挥示范党员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党员创业贷款等扶持工作,积极培养“党员科技示范户”,发展经济能人、种养大户成为党员,使他们在带头致富方面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组织农民党员创业培训和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和素质改观。



40




四是积极完善乡村社联系工作制度。要把加强包村服务工作作为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村党支部要完善包社帮扶制度,对困难党员和社员进行帮扶。积极实施“民心工程”。坚持把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作为加强党群关系、改进工作作风的大事来抓,想方设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和致富奔小康。

关于我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

责任编辑:rdadmin 2009-09-22 字号选择:【大 小】

市人大常委会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工作



2009430 根据《丽水市人大常委2009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工作调研组,34月由吕文明副主任率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先后到莲都、松阳、景宁、云和、龙泉、遂昌等县(市、区)的老竹、丽新、板桥、三仁、雾溪、安溪、竹垟



41






7个民族乡镇、部分重点民族村及民族乡镇的民族学校、卫生院,就近年来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以及丽委〔20063号《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我市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现有以畲族为主的35个少数民族成分,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老竹等7个少数民族乡()20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行政村(民族村)。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达8.92万,占总人口的3.51%,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1.2%。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镇)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镇)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支持发展经济,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普遍提 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帮扶政策。2006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



42




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之后,各县(市、区)委、政府也结合加快民族乡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增加投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市财政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了民族工作经费。市财政每年给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景宁畲族自治县7个民族重点乡镇各5万元资金扶持。各县(市、区)也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景宁、莲都、遂昌等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充分照顾民族乡镇的特点,在安排财政预算时给予各民族乡镇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还开展了“心系民族发展,共创美好明天”“帮困助学”“文化、科技下乡”等一系列活动。2008年省委统战部实施的“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中,我市58个民族村被列入帮扶(其中省级统战系统帮扶14个,发达地区或较发达地区统战系统对口帮扶31个,市统战系统自我帮扶13个)到去年底,已落实帮扶资金238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0个,帮扶和慰问低收入群众及困难学生140余户,慰问物11.2万元。 二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明



43




显提高。2008年,我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963元,比2000年增长128%。其中,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4060元,2000年增长114.1%全市7个民族乡镇2008年人均收入达5039元,比2000年增130.7% 三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截止2008年底,全市207个民族村中, 204个村开通了简易公路或机耕路,167个村安装了自来水,203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192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夯实发展基础,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一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市现有民族高中1所(学院附中),民族初中3所,民族小学6所。普通高中、中专(职业高中)初中、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分别达到了3.4%4%4.1%4.1%。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比例达87.7%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升入高校的人数由2000年的34人增加到372人。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畲族医药研究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畲族医药研究开发课题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由市人民医院



44




等单位编写的《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调查与整理》一书,已于2007年公开出版。此外,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已全面推行,少数民族新农医参合率达90.3%并对参加合作医疗制度的困难农民给予大病医疗补助,缓解了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每年举办“畲乡风情节”,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影响。由老竹、丽新、板桥及武义县的柳城等四个民族乡镇创办的“竹柳新桥三月三畲乡歌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5年。此外,我市打造的绿谷文化精品工程——四幕畲族舞蹈诗《畲家谣》代表浙江省参加2006年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夺得1个创作金奖、4个优秀节目奖、5个优秀演员奖、2个优秀新人奖及参演组织奖等多个奖项,受到了首都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也展现了勃勃生机。在2006年举行的第三届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了26枚金牌、15枚银牌和7枚铜牌,奖牌数居全省参赛团队首位。在2007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我市代表浙江省参赛,共获2



45




个表演项目金奖、4个银奖。 (三)落实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是认真贯彻执行《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自200531日颁布实施以来,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注重把民族工作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统一思考和推进,不断提高民族工作水平。尤其是近几年来,充分认识新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全面贯彻执行《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重视。据统计,2008年,全市共有少数民族公务员502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39%;民族干部担任地厅级领导1人,县处级领导24,乡科级领导187人。全市拥有少数民族中共党代表2名;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1名;少数民族全国政协委员1名;县市区少数民族人大代表77人,占人大代表总数的3.9%县市区少数民族政协委员119人,占政协委员总数的7.5% 三是积极配合落实加快景宁发展的特殊政策。为推动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



46




展,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做好调研工作,争取出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853号),为畲乡景宁迈向“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给予了强力支撑。另外,为解决景宁发展中的难题,在水阁经济开发区划出3.8平方公里的“飞地”,设立景宁民族工业园,为加速景宁经济驶入“快车道”提供了平台。 二、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区别于汉族的独特文化、风俗、语言,加之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从这次调研中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70%,初中文化程度占20%,高中文化程度仅占4%。因受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限制,近60%的少数民族群众家庭仍从事第一产业,他们80%的家庭收入来源于第一产业。外出劳动力只



47




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0%,且大多从事简单的劳力型工作,收入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劳作方式和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经济模式,加上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造成少数民族群众中“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比较严重,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等着政府发钱”,对怎样建设新农村还处于“不管不问不懂”的状态,甚至有的民族乡镇村不同程度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等问题。 二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虽经多方努力,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逐年持续较快增长,但总体上看,仍徘徊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而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水平,又低于全市水平。统计显示,近三年来,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为8.4%,少数民族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为7.2%,两者相差1.2个百分点,并有逐年拉大的趋势。2008年全市少数民族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963元,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5050元)绝对数相差1087元。2008年莲都区少数民族农民人均收入3725元,与全区农民人均收入(6402元)相比,相2677元,差距更大。截止2008年底,全市少



48




数民族年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农户还有587419878人,占全市2500元以下农户、人口总数4.88%、5.72%。大大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3.51%)的比例。不少少数民族家庭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下山转移难度较大。 三是民族县、乡、村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生活在深山、远山,是最实在的农民。而他们的生活资源是极其匮乏的,长期的自锁和闭守更是影响了当今发展进步。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关键,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从景宁畲族自治县和老竹等7个民族乡镇及全市207个民族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基础设施普遍滞后,村容村貌普遍较差。207个民族村中,还有3个村未通等级康庄公路、40个村未安装自来水、4个村未开通程控电话,有92个村几乎是集体经济空白村,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还很不充分。2008年全市初升高的比率为87.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文化、卫生设施简陋,文化馆、电影院、图书馆都是旧场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相对与其他地方来说



49




是十分简陋的。近三年来,全市少数民族初中生巩固率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初升高比例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5个百分点,景宁畲族自治县2007年少数民族学生初升高的比例仅为86%;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升学率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也有不少差距,且升入高校的多为大专和职高,层次偏低。 五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相对单薄。就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与本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而言,全市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仍然偏少。如云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的9.1%,而少数民族干部只占全县干部的4.7%。同时,2003年以来,全市共录用公务员1842人,其中少数民族公务员50人,仅占录用总数的2.7%。此外,从职业结构上看:从教育工作的民族干部占到了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5.5%,从事财贸金融、经营管理、公检法的很少;从知识结构上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偏少,全市具有高级职称的少数民族干部只13人。从年龄结构上看:全市35岁以下少数民族公务员仅71人,30周岁以下少数民族公务员仅13人。少数民族干部后继乏人的状况正日显突出。 六是民族地区扶持政策难以完全落



50




到实处。近年来,中央、省里出台了许多优惠的扶持政策。但由于我市尚属于欠发达地区,而少数民族地区则相对更为落后。因门槛较高,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无法享受扶持政策。比如莲都等区(县、市)民族乡镇的很多项目因规模较小,达不到省里项目建设规模的要求,也就难以得到省里的资金扶持。 三、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深入开展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一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开展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宣传教育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做到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使民族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二要建立领导联系民族乡(镇)村制度。要把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民族工作和民族乡(镇)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民族乡镇制



51




度,县(市、区)领导联系民族村制度,开展部门对口帮扶、挂钩民族乡(镇)村,通过各级各部门的有力支持,促进我市民族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制定规划,落实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往往把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与少数民族的支持混同,搞“一刀切”,使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被忽视,甚至被遗忘,造成党的民族政策和优惠待遇在少数民族中得不到全面贯彻落实。为此,一要制定民族发展帮扶规划。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调整帮扶策略,形成合力,改变过去那种零敲碎打的帮扶办法,在全面调研、摸清底子在基础上,制定一个有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时限确定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扶规划。二要完善有关民族优惠政策。把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与民族帮扶政策加以区分,增强民族感情,让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去年省委、省政府针对景宁出台了浙委(200853号文件,为景宁的发展装上了梦想的引擎,在调研中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说,充分说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的重视和关爱。然而我市892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景



52




宁的165万人,只占18.5%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对其他民族乡镇的一视同仁,同样对待,把景宁的帮扶政策普惠到其他民族乡镇。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来许多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扶持政策现已体现不出,如: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减免,农业税的返还等,建议继续延伸这一优惠政策,免除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段部分教育费用,加大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额度。三要扩大市、县级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和民族工作经费。市政府每年80万元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较就显得捉襟见肘,建议按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许多民族乡(镇)村在基础设施过程中,因经费缺口而举步维艰。建议市、县人民政府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年增加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四是找准帮扶载体。本级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都有领导分管或联系民族工作,有部分县(市、区)也实行了与民族乡(镇)挂钩扶持制度。前几年还开展了“心系民族发展,共创美好明天”主题活动,“帮困助学”“文化、科技下乡”“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等活动,



53




要在加强领导的同时,找准符合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有效载体,创新民族工作机制,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五要加快“康庄工程”建设。我市少数民族群众多数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半山区,自然村多且分散,道路硬化率很低,交通条件极差,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自然村全市还有200个,126个尚未开通康庄公路。加快实施下山脱贫,对不能下山脱贫的人口百人以上民族自然村,实施康庄工程延伸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的交通落后状况。六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要尽快组织力量挖掘整理传统优秀文化、发展传统体育项目,培养畲族文化和体育人才;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加强对畲族文化、风情、古迹的宣传。为此,建议市里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每年确定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重点项目,加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和抢救。 (三)建立和完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机制,加大提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力度 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性因素,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通过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按人口比例提拔和任



54




用少数民族干部。一要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要制定周密规划,加大培养力度。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三要注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选配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兼顾、合理配备、大胆选拔、及时将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按规定对万人以上的重点民族县(市、区)配备一名以上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

关于开封县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

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县民族团结,继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扶持力度。近日,我们组织调查组对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55




一、我县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基本情况

开封县共有25个民族,70万人,少数民族24个,少数民族村12个,人口近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其中回族人口1.14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6%。是全省70个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县区之一。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12个民族村全部通电、通广播电视,并且全部修通了公路,能够晴雨天通车;5个民族村修建了较为完善的水利设施,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二是民族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少数民族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12个民族村经济总量以7.4%的速度增长,截止2008底,12个民族村生产总值达到17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46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水平。三是文化、教育卫生等项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现有的两个民族村回民小学新盖了教学楼,增添了教学设备,基本达到普九标准。8个少数民族



56




行政村实行或正实行农村合作医疗,10个村都建有12个联合诊所,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小病就近就医。四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群众十分注重民族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近年来,开封县始终把促进少数民族聚居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中常抓不懈,不断探索做好民族工作的新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1、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全县15个乡(镇)338个行政村,每个乡镇配备了统战委员,同时,在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6个乡(镇) 12个行政村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小组。其余326个行政村建立了宗教工作小组,基本达到了县、乡、村三级民族宗教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要求。

2、结对帮扶奔小康。从2005年开始,我们组织



57




少数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开展了“民族团结与进步友好村结对子”活动,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和“考核奖励办法”。截止到目前,全县1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与周边27个汉族村签定了“友好协议书”

3科技培训学技能。在县委统战部和民族宗教局的组织协调下,我县每年都要开展12次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活动,并设置了少数民族技术培训课程,先后共举办了60余期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班,培训人数达28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

4建立不安定因素排查上报机制。2000年以来,县民族工作部门每月都要与12民族村的支部书记共同排查不安定因素一次,不定期的与清真寺寺管会主任,阿訇、社首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近年来,全县也发生几起涉及不同民族间的社会治安案件、医患纠纷案件。这些案件由于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民族工作部门的积极努力,并充分调动基层党支部、村委会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宗教界人



58




士的协调作用,使这些涉及不同民族间的治安案件和纠纷都得到了化解。

5、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近几年,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对于涉及不同民族间的突发事件,我县做到了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并理清思路,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是谁的问题就解决谁的问题,能调解的调解,不能调解的引入依法解决问题的渠道。

三、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

1、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为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近年来,各民族村狠抓了宣传教育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保障,着力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各村采取多种形式在各族群众中广泛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教育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团结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加强了村级民族工作管理组织和民促会



59




组织建设,制订了民族团结责任制、民族宗教人士联系制度、不安定因素排查制度等工作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力地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鼓励和引导民族聚居地区的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2、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使农业效益得到了提高。

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民族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定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民族村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了朱仙镇西街村千亩优质大葱种植基地,并在开尉公路24公里处建成了一个大葱批发市场,每年销售大葱400多吨;成了范村乡张田村的千亩杂果生产基地,优质梨、石榴等果品远销省内外;形成了杜良乡治台、大陈庄、范村乡杨楼等村的养牛、养羊、养鸡基地。此外,朱仙镇西街村、杜良埽东村、小庄村,引导村民购买了上百台的工程车和二十多台中巴客车长年搞客运、包工程。



60






3、社会各界大力帮扶,使民族村得到了实惠。

开封县委、县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通知》中对帮扶民族村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改善杜良乡治台村群众行路难问题,政府投入15万元拓宽路面修建乡村道路工程,投入28元为五个少数民族村修建下水道1500米。又先后投入70万元为两个民族村的两所民族小学建起了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教学楼,并向上级部门争取5万元,为两所民族小学配置电脑等先进教学设备,投入8万元为杜良乡大陈庄回民小学的危房进行改造和修善,改善了学校的教学办公条件。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一种良好向上的发展趋势,我县各级领导干部的民族政策水平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的意识显著提高,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



61




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响社会稳定的涉及少数民族的问题在逐年下降,少数民族村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正在形成。

四、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要按照少数聚居村的地理位置和传统习惯,统战、宗教等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的指导民族村发展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农村经济,大力培育各种专业村和特色村建设。

2、解放思想、提高素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科技文化培训走出去、请进来,促使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换脑筋、敢试敢做,在发挥传统经营优势的基础上,适应市场需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3、发展项目、辐射带动。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



62




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和发展项目,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注入、改善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发展条件和居住环境,辐射带动一批少数民族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寿县民族乡村(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县政协2010工作计划5月中旬,县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板桥镇清真、安丰塘老街等民族村围绕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寿县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县。全县有22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4.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境内有一个民族乡、10个民族村、四个民族街道(社区)212个村组。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及县几个大



63




班子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十分关心、支持民族工作,多次深入民族乡村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县财政局、扶贫办、交通局、教育局、公安局、水利局、建设局、发改委、卫生局、体育局、妇联等部门大力支持民族工作,为促进我县少数民族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在省市民委关怀和指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加快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发展和增加少数民族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民族事业更加发展,民族关系更加和睦,民族团结更加紧密的和谐局面。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寿县抓住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增强的机遇,不断



64




加大资金争取及投入力度,近几年来,从省、市积极争取民族发展资金500余万元,先后为寿春镇九龙、板桥镇清真、涧沟镇蒋庙等村修路30余公里;为安丰塘老街村中心路配套工程、双桥镇柏庙等村修复水毁工程12余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投入使用,改变了民族乡、村的面貌,提升了民族乡村形象,改善了公路交通和基础设施,促进了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板桥镇清真村有少数民族560户,人口2240人,该村有50年的草席种植史,为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县委、县政府正确引导,充分发挥草席种植基地、草席销售集散地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草席种植、加工、销售产业。从浙江宁波引进优质蔺草根,在清真村杨郢、把郢、张郢、小庄四个村民组试种150亩,取得成功。目前,“一进清真村,可闻织席声,家家种席草,收入渐攀升”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195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安丰塘老街村总人口3330人,其中回族人口2048人,耕地面积4926亩,2005以后,该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了部分思想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的有志青年到外地学习实用技术,实施“星火”计划,辐射带



65




动全村;主动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上门培训,让全村有致富能力的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施“先锋工程”,传播科技知识、推广良种、良法等,有力的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使村级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

三、民族政策落实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县各民族乡村高度重视民族政策的宣传工作,民族政策落实较好,特别是在民族团结宣传月期间,各地能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及时召开会议,向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出动宣传车进行宣传,并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使党的民族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地都能坚持帮助、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促进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文化发展与繁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各地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各项民族政策,杜绝了侵害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没有发生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俗的现象,



66




没有发生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共同致力于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伟大实践,寿县民族事业正在向新的目标迈进。

四、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使用情况

近几年,我县始终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摆在干部工作的重要位置,全县现有少数民族科级以上干部26人,其中近两年提拔使用9人,陶店回族乡乡长和人大主席均为少数民族干部,县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有24人,占全县代表总数的6.5%政协委员15人,占全县委员总数6.1%14个民族村(街)的班子成员中均配有少数民族干部,其中有12个民族村(街)的主要负责人由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五、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我县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频繁。我县是沿淮自然灾害多发大



67




县,是“洪水仓库”和“洪水走廊”,易涝易旱。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沿湖沿淮等低洼多灾地区,经济上欠发达,生产生活上比较困难。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滞后,我县民族乡村大都处于灌渠末梢,农业用水靠二级、三级提湖水灌溉;交通不畅,部分村民组不通水泥路或石渣路,睛通雨阻。三是发展后劲不足。我县是农业大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对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投入不足。由于我县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偏远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从而造成群众相对恪守传统和思想守旧,展意识不强,发展工业的意识不强。受多种因素影响,工业经济薄弱,特色经济规模小,特色产品缺乏包装推介,尚没有发展前景好、后劲足的支柱产业等等因素,造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我县民族村人均收入总体上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但发展很不平衡,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只有靠近城关的南关、九龙两村人均收入达到和超过全省人均水平,其余的8个民族村均未达到,桃园、陶店、湖滨、清真等民族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近400元。



68






(二)建议

一是进一步进高认识,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建议县委、县政府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寿发[20075号)文件精神,把任务分解到县直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年至少应为所联系的民族村解决12实事。各成员单位在安排项目时,应优先考虑安排民族乡村。真正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二是加大对民族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调研发现,就绝大多数的民族村的农村基础设施而言,比起汉族村来要落后的多,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设施、水利配套设施等方面,如双桥镇柏庙民族村至今未通水泥路,且“村村通工程”未纳入政府的计划,应尽快加以解决。按照省政府到2010



69




年底全省绝大多数民族乡村的人均收入应赶上或超过全省人均收入的奋斗目标,建议县政府应加大对民族聚居地区的投入,县财政设立的民族发展资金应随财力的增加逐年增长。

三是建议县委应加大对全县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着力解决我县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后继乏人问题。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应积极主动配合县组织和人事部门做好全县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推荐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

旧屯满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旧屯乡 来源:旧屯乡 更新时间:2009-4-23 13:59:26 点击数:998

为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县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乡统一安排人力,利用一周时间,深入11个行政村、3个乡直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对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调研,从中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70




旧屯乡位于隆化县北60公里,全乡总面积174平方公里,2398户,57个居民组,43个自然村。旧屯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全乡共有人口7485人,其中汉族以外少数民族643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6%。少数民族群众主要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2895亩,其中水田 4500亩,旱田8395亩,人均拥有耕地172亩,主要种植品种为玉米和水稻。全乡共有林地面积177600亩。2008底,牛存栏3105头,其他大牲畜存栏1350头,羊只存栏12058 只,人均收入 2100元。 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全乡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少数民族群众



71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使民族地区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生存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全乡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1600元增长到2008年的2100元。

(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乡政府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水利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建和加固了一批机井配套灌溉设施,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有水浇地,有水保田,有水饮用,粮、果、蔬菜等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明显提高;二是交通事业为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50%的村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三是通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相互交织的通讯网络,90%以上行政村通信信号稳定,各种信息传送到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72




各级政府十分注重扶持和发展民族教育数民族地区教育状况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通过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课程等措施,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对“普九”债务的集中化解,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减轻了教育负担,推进了优化教育进程。 (四)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一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众缺医少药和看病难问题已基本解决。建立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意识不断增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性逐年提高;众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电视得到普及,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学化等知识,极大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社会保障事业得以发展,群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 二、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乡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地理、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



73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1、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速度缓慢;2、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相对较差;3、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落后;4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相对滞后;5、少数民族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等。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状况依然严峻,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水平未能得到全面改善 我乡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难、饮水难和通信难问题仍然存在。在水利配套设施方面,全乡11个行政村仅有机井43眼,水利配套设施严重缺失、老化,群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农业增收缓慢;在交通方面,全乡公路状况较差行政5个,未通公路、交通困难自然村9个;在通信信息方面,仍有10个自然村,1230人不能自由通信交流。这些已成为制约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致使我乡3个村的人均纯收入仍不1000元。

(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相对滞后 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



74




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小学教育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低,办学水平不高的状况。由于校点分散,生源知识层面参差不齐,全乡8个班152名小学生仍然实行复式教学,法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格局。二是教育经费相对短缺,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校舍破旧,尤其是村办小学,危房达12间;网络信息教学设备相对滞后,乡中学 212 名学生仅有电脑室一间,电脑26台。9所小学452名学生只有1个电脑室,而且电脑设备严重老化瘫痪,无法正常使用,信息技术课根本无条件开设,有的学校甚至连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没有。三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偏低。由于偏远山区生活艰苦,待遇较低,正规学院毕业生不愿扎根山区从教。加之优秀教师外流的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导致当地的教师力量相对短缺。全乡共有代课教师17人,初中以下学8人。由于代课教师没有受过正规学历化教育,文化理论功底较差,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四是卫生事业令人堪忧。基层医院设备陈旧落后,乡中心卫生院仅有x机、B超机、半自动生化仪、尿分析仪



75




等简单设备。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偏低。中心卫生院仅有职业医师8人,9个农村卫生点仅有1人具备职业资格。医疗卫生政策不完善,药价偏高,合作医疗报销手续繁琐,使群众看病难问题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三)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一些单位和领导对党的民族政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执行和制定政策时,往往不注意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搞“一刀切”使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了少数民族群众要自力更生,破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外,更需要各级政府提高认识,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扶持力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早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



76




教育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用各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在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宣教育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干部群众团结、稳定的大局意识,进而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

(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往往搞“一刀切”,使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往往被忽视,甚至被遗忘,造成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中得不到全面贯彻落实。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采取保护性措施,



77




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少数民族乡补助经费,年补助资金不低于10万元,以便统筹运用,弥补项目资金不足的空缺。二是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助建设依托当地资源的经济发展项目;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内引外联力度,走专业化、合作化的经营之路。三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每年集中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能源、水电、通讯等重点方面的建设。四是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布局,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加强基层医院建设,充实医务人员,提高工资待遇,添置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顺应国家形势,解决以药养医,农民群众医药负担过重、群众看病难问



78




题。

(三)建立和完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机制,加大提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力度 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性因素,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培训少数民族干部的机制,大力提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一是通过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二要制定周密规划,加大培养力度,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三是要注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选配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兼顾、合理配备、大胆选拔、及时将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适当放宽条件,适当招考录用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干部。五是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挂职、代培、委培、交流工作,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他们宏观决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我市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

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员会



79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课题,我们与市民族宗教局一起,在市政协赵主明副主席的带领下,对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在300人以上的聚居行政村(以下简称民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到浉河、平桥两区民族村实地考察,听取民族宗教部门的情况介绍和查阅有关资料,对我市民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300人以上的民族村41个,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2公顷,总人口11125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004人,95%为回族。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41个民族村全部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并开通了程控电话,其中,28民族村修通了公路,能够晴雨天通车;14个民族村修建了较为完善的水利设施,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二是民族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少数民族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41个民



80




族村经济总量以7.4%的速度增长,截止2005底,41个民族村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298.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29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水平。三是文化、教育卫生等项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现有的两个民族村回民小学新盖了教学楼,增添了教学设备,基本达到普九标准。15个村实行或正实行村级合作医疗,41个村都建有12个个体诊所,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小病就近就医。四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群众十分注重民族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我市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主要归结为:

1、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为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各民族村狠抓了宣教育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保障,着力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各村采取多种形式在各族群众中广泛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教育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团结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加强了村级民族工作管理组织和民促会组织建设,制订了民族团结



81




责任制、民族宗教人士联系制度、不安定因素排查制度等工作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力地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鼓励和引导民族聚居地区的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2、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使农业效益得到了提高。多年来,各民族村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变单一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改良种植物品种,组织少数民族群众种植优质水稻以及棉花、油料、中药材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实行科技兴农;一方面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在“农”字上作文章。如:固始县马堽集乡徐寨村立足本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优质大米系列加工和白鹅、槐山羊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蒋集镇会馆村围绕农业产业化作文章,重点发展“一菜、一菌、一养殖”,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000亩,食用菌10万袋,20只以上长毛兔养殖户40户,使农民年增收300元。商城县上石桥镇李湖村利用山、水、林、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畜牧业和养鱼业及山野菜加工等,引导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



82




发展。近年来,各民族村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首选模式,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商引资,强力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固始县黎集镇李畈村充分利用镇属民营开发小区设在本村的优势,先后吸引本地和安徽、江苏等省客商来开发区投资设厂24家,投资规模达5000多万元,年总产值6945万元,实现利616万元,上交税金21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762人就业。固始柳树店乡重点发展新、特、优、鲜、活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业,先后扶持壮大了石榴园基地、大叶金丝柳基地的“农”字号民营企业。

4、社会各界大力帮扶,使民族村得到了实惠。信阳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通知》(信发[2000]10号)文件中对帮扶民族村给予了政策支持;去年信阳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信发[2005]24号)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市水利部门为了解决固始县马堽集乡徐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派出专家组到现场考察论证项目,并拨出水利建设经费35万元为该村修建水利设施。市电业部门在农



83




网改造中,优先改造民族村的电网,并降低了电价。固始县政府为了解决城关镇三街回族群众出行方便问题,拨出60万元修建了一座便民桥。市民族、财政部门,自1998年以来从各个渠道筹集资金1100万元,帮助民族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完成、水、电、路、学校建设等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项目78个,促进了民族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2004年以来市民族宗教局利用民族优惠政策帮助羚锐公司、英公司等三家民族企业争取贷款20666万元,取国家财政贷款贴息957万元,同时,引导民族企业与少数民族聚居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个别村人多地少,少数民族农民受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影响不愿外出务工,收入水平与汉族有一定差距;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民族职业教育弱;三是公益事业、基础设施还较薄弱,特别是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亟需改善和提高。 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制定政策。应制定我市加快民族村经



84




济社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民族村发展的责任和工作目标。改委、财政、水利、交通、教育、畜牧等部门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要将民族聚居村列入其中,加以扶持。

2、资金项目上照顾。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中,要体现民族平等精神,对少数民族的资金项目要有所倾斜、照顾,市、县两级财政应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市级财政应不低50万元,县级财政应不低于5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帮助民族村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着力解决民族村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少数民族群众得到实惠,缩小差距。

3、重视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市扶贫、劳动等部门在制定职业技术培训计划中,要按照少数民族的特需和生活习惯,设置少数民族技术培训课程。在每期职业技术培训班开班前,应与民族部门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农村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素质。

关于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85




2009-07-20 查看次数:2277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8月,县委统战部一行三人,在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朱国庆的带领下,深入全县五个民族乡,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干部问题开展调研,听取了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就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行了座谈并交换了意见。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20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424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是四川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其中苗族35527人,彝族5925人,回族712人。回族主要居住在县城,苗族和彝族主要分布在五个民族乡和南面乡镇。

在五个民族乡中,石坝彝族乡有少数民族170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水潦彝族乡有少数



86




民族人口47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枧槽苗族乡有少数民族343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9%。白腊苗族乡有少数民族258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合乐苗族乡有少数民族292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5%

五个民族乡都分布在我县南面山区,都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以农业产业为主。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产烤烟、水稻、玉米、洋芋、生猪、肉牛等,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财政收入缺乏稳定来源。

五个民族乡基本上都是山高路险、坡陡灾重,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水、电、路等是制约民族乡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调研中了解到,尽管民族乡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欠缺,生活条件较差,但各乡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富有朝气和活力,针对各乡实际提出了各自发展的思路,做到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



87




施得当。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水潦乡、石坝乡公路硬化建设已经开工,计明年底完工。明年合乐乡、枧槽乡、白腊乡公路硬化将开工并于年内完成。可以说,到明年底,五个民族乡的交通状况将从根本上大大改善。受交通条件制约的少数民族同胞对此感受颇深。在认真配合通乡公路建设按期完成的同时,各民族乡对通村公路的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正在加紧列入计划和施工中,争取早日完工,以求彻底改变交通制约瓶颈。比如白腊乡今年启动了三条通村公路建设。石坝乡今年改造完成了赤石公路、坛子口人行通道、石林公路改造。合乐乡小岩至三河9.3公里公路路基全线贯通,平铺块碎2.5公里,三河至四美村公路路面硬化即将施工。枧槽今年投资80多万元,修建了第一条通往苗族村寨的水泥路4.2公里,即将动工修建枧槽到采山通村水泥路。

2、开展优势优先战略。



88






五个民族乡在经济发展上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何找准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成了民族乡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水潦乡盛产烤烟,出产有独特的冰脆李,还是三省边贸重镇,发展前途很大。乡政府根据其优势,发展烤10000多亩,现已建成上万亩甜橙基地,预计完全投产后年收入可达1800万元以上,人均可增收500元以上。干果业方面,全乡已种植核桃10500亩,待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万元以上。颇具特色的冰脆李目前已发展到了3000多亩,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石坝乡根据其立体气候的特点,在高山地区巩固烤烟生产,扩大肉牛产业,在河边村发展水果、干果,打造万亩优质甜橙基地和5000干果基地。枧槽乡狠抓烤烟7200亩、肉牛5000头、笋用林5000亩、茶果林5000亩和“丰岩乌骨鸡”1030万只项目。合乐乡在公路两侧和水库周围大力开展造竹,狠抓休闲旅游业发展和竹产业。白腊乡在工业发展上提出了实业优先、工业项目优先、加工工业优先的工业强乡战略,狠抓以肉牛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和养殖业。



89






3、重视民族干部培养。

目前,五个民族乡乡长都由本民族公民担任,乡都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各乡都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不拘一格选拔使用少数民族人才。在合乐乡,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把去年毕业的一名大学生和今年毕业的一名大学生集中到乡上实习,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参加招考公务员考试

4、重视基础教育工作。

各民族乡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作为科教兴乡的重要内容来抓。比如:石坝乡九年制义务学校初中部实行了上晚自习制度,争取到了石坝九校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项目,争取到了成都搜房集团投资修建回龙小学,对老师实行了以学生成绩确定教师在中心校和村小之间的流



90




动。枧槽乡争取到了烟草公司120万元修建双河小学,争取到了30万元修建周永福小学综合楼。合乐乡对本乡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奖励1000元。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现在的农村,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现代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民族乡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管理粗放,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

由于地理条件恶劣,民族乡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



91




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3、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不够。

目前,五个民族乡虽然建成和上马了一些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项目,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是小水电和小石粉厂等,长期效益不足,发展后劲不足,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由于地理环境制约,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4、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乡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由于历史欠帐多,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比如水潦乡的地形结构是一面坡,土壤极薄,被极差,无法形成地下水,造成人畜饮水极端困



92




难。在民族乡,山高、坡险、路陡,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了生产成本,形成了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由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极易形成因灾返贫的现象。

5、乡级财政负债累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乡财政欠债较大,税收主要来源于项目工程建设。因为无固定税源,乡财政运转完全依靠转移支付,加之每年还有还款任务,因此乡财政压力很大。比如石坝乡财政欠款400多万。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大多是“空壳村”,因而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6、干部队伍严重缺编、年龄老化。

1997年实行公务员过渡和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实行直接分配进入行政机关后,从事业单位以事



93




业人员身份进入行政单位成为公务员的口子也被堵上,所有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一律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实施这样的政策,客观上使公务员队伍的入口单一、视野狭窄,不利于人才的流动,限制了公务员队伍的发展和结构优化。近几年干部缺编,年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之民族乡都属南面高寒山区,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差,使得大多数人都不愿来民族乡工作。以民族乡现有的生活条件,不仅人才不愿来,而且人才都往北面条件好的平坝地区和县城流动。例如水潦乡缺编13个,石坝乡缺编13个,枧槽乡缺编16个,合乐乡缺编10个,白腊乡缺6个。石坝乡共有14名公务员,平均年龄为48岁。合乐乡被县级单位借用出人员4名。

7、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缺乏,呈现青黄不接。

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乡加快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情况熟悉,与少数民族群众感情相通,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白腊乡和合乐乡公务员



94




中分别只有3名少数民族干部,水潦乡和枧槽乡公务员中分别只有6名少数民族干部,石坝乡公务员中只有5名少数民族干部。而且这些干部年龄偏大,五个民族乡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干部情况分别为合乐乡2名,石坝乡1名,枧槽乡1名,水潦乡和白腊乡没有,呈现青黄不接。因此,在培养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中,缺乏培养对象,缺乏后备干部。

四、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放大思想,才能推动大发展,才能转变观念,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修建通村公路时群众不愿集资,认为这是政府应包干的事。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



95




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鸡”

2、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瓶颈。民族乡因财力不足,要通过自身努力从根本上摆脱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市、县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乡的投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民族乡进行倾斜。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虽然五个民族乡现阶段发展条件差,困难很大,但同时却有着各自自身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制约条件正不断逐步消除,民族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将凸显出来,形成新的亮点和增长点。比如水潦的冰脆李、石坝的干水果、枧槽的“丰岩乌骨鸡”、合乐的休闲旅游业等将迎来大



96




的发展。因此,民族乡要抢抓机遇,以战略眼光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4、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个民族乡的二三产业都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要发展二三产业。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农村新建房屋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收入。因此,要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为农户增加收入。要以小集镇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新建商业门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进城经商、流通贩运,实现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要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5、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97






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阶段,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由于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严重缺乏、民族乡干部年龄偏大、在职在编人员偏少,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政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迫在眉睫。目前,符合学历、年龄等要求的少数民族干部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中,这就要求我们放开视野,加大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上挂、借用等形式,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对民族干部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以长远的战略目光从政治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在公务员招考中,继续对民族乡倾斜,专门划定名额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录考,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能脱颖而出。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出台民族乡工作干部的优惠政策,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创



98




业发展。对德才兼备的企事业单位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应突破其“身份”限制,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工作,以解决民族乡的的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的矛盾。

关于鸡街地区苗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

个旧市鸡街镇党政办 熊绍喜

鸡街镇是红河州的大镇,是个旧市主要的苗族聚居区之一。根据州苗学会关于对各地区苗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精神,鸡街镇民族事务办对本地区各苗族村寨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鸡街地区苗族村寨基本情况 (一)人口分布情况

个旧市鸡街镇位于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四县(市)的结合部,于20065月在原鸡街、乍甸、倘甸三乡镇的基础上撤并组建而成,土地分



99




布三个片区,总面积283. 97平方公里,常驻户籍人口1701254243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村镇,居住着汉、壮、回、彝、苗、傣、哈尼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27%。全镇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05个村小组,其中北坡、绿荫塘、文兴村上寨、木沙寨、草皮塘、乙碗水、白科邑7个村小组属纯苗族居住村寨,上他秃、宝山寨为汉、彝、苗杂居村寨。全镇苗族共5202626人,分别占全镇总户数的3.06%和总人口的4.84%;劳动力人数为1505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为1463人,占总劳力的97%最大苗族村寨(纯苗族居住村寨)为乙碗水村小组,128683人,最小苗族村寨为草皮塘村小组,共2195人。其中北坡、绿荫塘、乙碗水三个村小组的苗族为白苗支系,其他村寨的苗族均为花苗支系。鸡街镇的苗族大多从文山、北、开远、蒙自、屏边等地迁入,居住年代最久远的村寨为乙碗水村,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以上村寨大多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兄弟民族,是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扶贫攻坚的焦点。



10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9dca13df2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