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

2022-04-01 01:2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社会学,概论,00034





1、实证主义方法论: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3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

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

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5、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6、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

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7、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8、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9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和影响。具体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

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12、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13、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

的社会联系状态。

14、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

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15、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6、广义的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

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17、广义的社会不平: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18、社会本土化: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

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9、社会现代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

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知识化等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20、城镇化:亦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

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21、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定的

地理区域空间、一个社会关系网络、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

22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会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

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23、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24、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 25、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26、文化: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27、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28、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29、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

受的文化。

30、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31、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

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32、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33、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

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34、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

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5、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36、自致角色: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37、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由于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

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引发。

38、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39、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

40、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

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41、集体行为: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

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

42X理论:是指一种专制型的管理理论。

43Y理论:是指一种人道主义的帮助型的管理理论。

44、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

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45、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

发展。

46、合作: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47、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48、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

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49、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

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50、江村经济:30年代,费孝通在抗战爆发前一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了两个多

月的调查,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期间,利用这些资料写出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名著《江村经济》(又名《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这本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波动对这个乡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51、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52、福特主义:以泰勒制原则(一种使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业管理方法)和市场为导向,以分

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53、后福特主义: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

其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9f108d151e79b89680226c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