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2022-09-21 13:0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欢迎阅读!
教育课,实践,劳动,农村,创新

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赵越

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0年第11

农村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不仅是相应国家的号召,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一、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背景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解区域劳动教育现状,我校对庄河市部分教师及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然而有80%的农村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许多教育管理者认为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日常班级劳动、校内劳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有些教师甚至把劳动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基于学生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认为像扫地、洗碗、种植属于劳动,而像手工设计、开发游戏、舞台表演等则不属于劳动。

由此可见,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仅是依靠综合实践课程与日常班级劳动。事实上,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此外,在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教会他们做人、生活,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和谐发展。我校基于以上研究,创新思路,开设了具有乡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二、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

我校利用地域优势,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框架。

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学校要求各班每周至少一节课,配有专门的教师,并要求劳动课程课时不得被其他学科挤占。学校创建了劳动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划分,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根据地方特色設计独特的劳动内容。比如,庄河市步云山地区的特产是软枣,为此学校设计了软枣系列课程,如软枣的认识、软枣的种植与采摘、软枣的销售、软枣基地吉祥物设计等课程。除此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


动能力和劳动成果等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例如,在采摘软枣时,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如何使用劳动技巧,让学生掌握劳动的方法,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以及成就感,进而热爱劳动。

三、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依据学生生活,设计劳动教育课程

教师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并结合学生的学段和能力,安排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比如,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组织整理书桌、收拾书包、擦桌子、扫地等基本的劳动内容。

(二)利用环境资源,进行劳动教育

农村学校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喜爱自然又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低年段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种植技术,绘制自然笔记。如在挖土、浇水、施肥等劳动中,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植物;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采摘活动,使其体会收获的喜悦;还可以邀请优秀果农、菜农进校演讲,分享劳动感悟。

(三)结合传统文化,丰富劳动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勤劳的民族,古人关于劳动的诗文不计其数。王维的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刘禹锡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从沙中浪底来、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诗句描述了古人辛苦耕种的情景,歌颂、赞美着劳动者。我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学习与劳动相关的诗文,激发其劳动兴趣。此外,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比如,在植树节组织学生进行种植活动,让学生和小树一起长大;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献爱心,为老人表演节目。 (四)按照时令节气,开展劳动教育

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随着节气开展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翻地、播种、施肥、拔草、养护、采摘等活动,让学生亲历劳动的过程,感受前辈的辛劳以及古人的智慧。

(五)拓展课程内容,提升劳动素养

乡村劳动教育的实施,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会劳动,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优秀的劳动品质、基本的劳动知识、必备的劳动技能、创造性的劳动思维和深厚的劳动情怀。劳动课程的设计应着手于多个方面,除了基本的劳动体验,还应增加劳动文明、劳动文化、劳动艺术、劳动情怀的培养,注意与其他四育结合。


(六)加强家校衔接,树立劳动观念

由于部分学生家长重成绩、轻德育,限制了孩子的很多劳动行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意识,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放手让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在家可以进行捡垃圾、扫地、洗袜子、刷碗等劳动;高年级的孩子在家可以进行手工制作、环境设计等劳动。 四、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

在劳动教育中,评价是重要的环节。评价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更要重视劳动过程。

(一)劳动评价单

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我校创建劳动评价单,从劳动主题、劳动时间、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包括学生自评、他评和组内评价等三个方面,教师会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性评价,最终给出优秀、良好和仍需努力等三个等级。 (二)阶段性成果展示

活动成果的展示能扩大劳动教育课程的影响,也能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凝聚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引导学生乐在其中。当一个主题课程完成后,其成果在班级或者学校内进行展览,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获得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由此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素养。

(三)多样化评价形式

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外显的劳动成果评价外,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优秀的劳动品质、基本的劳动知识、必备的劳动技能、创造性的劳动思维和深厚的劳动情怀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之一。

在当前形势下,单一的智力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劳动教育应在大力倡导的同时,强化落实,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需共同携手。小学阶段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只有立足于实际,结合学校特点,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赵春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a7f641454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