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带来的工程反思

2022-05-24 19:30: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汶川地震带来的工程反思》,欢迎阅读!
汶川,地震,反思,带来,工程

汶川地震带来的工程反思

摘要:汶川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成为影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是结合汶川地震带来的重大灾害,综合分析地质灾害有效管理与防灾措施。



引言

2008512142804秒,一个沾染了无数鲜血来日子。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顷刻间,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无数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多少个家庭骨肉分离!多少间校舍残垣断壁!在如此大的灾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去治理以及今后的预防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目前,人们对灾害是认识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过程,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分类为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人为灾害例如: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他伤害等。人为灾害一般酿成的后果较小,属于可控范围,而自然灾害一般都会出现特大事故,所以对自然灾害的治理与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中国地处亚欧板块,恰逢亚欧板块活动期,所以对地震的关注又是重中之重!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

地震震级从1.02.03.010.0,每级相差的能量大约32倍,汶川地震震8.0,相当于11亿吨TNT炸药爆炸,可见其带来的灾害有多么巨大!

强烈地震一般都会诱发滑坡灾害,其表现特征与滑坡区岩性又有较明显的关系,从滑坡区岩性的角度,可将滑坡分为硬岩类滑坡、软岩或硬岩表层剥皮型滑坡以及松散堆积物滑坡等3种类型。

震后还会出现崩塌现象,崩塌主要发生于高陡的硬性基岩斜坡中,从其成因模式和运动形式角度又可分为如下3:(1)高位大型崩塌;(2)小规模块石崩落、抛射;(3)崩塌诱发大规模滑坡。

在汶川地震过程中,一方面数以万计的滑坡、崩塌发生后,在滑源区和堆积区留下了众多还可能发生局部变形破坏的不稳定斜坡:另一方面,强烈的地震动力使极震区(IX地震烈度区)众多山体大范围震裂松动,出露明显的地表长大裂缝,为地质灾害的进一步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灾区恢复重建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这种在地震过程中产生的 松而未动、裂而未滑的山体称之为“震裂山体” 根据震裂山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将震裂山体的地表裂缝可细分为断裂裂缝、震裂裂缝和滑裂裂缝3类。

另外震区除原有的大量老泥石流沟可能爆发泥石流外,震后由滑坡、崩塌等形成的巨量的沟谷和斜坡坡麓堆积物,将成为今后几年泥石流爆发的主要物源。同时,软岩或松散堆积物地区震裂山体也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和异常丰富的物源。



地质灾害灾情评价


汶川大地震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所以对灾害的分级研究、评价对今后的预防工作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将灾害拟分为以下几种:

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防灾减灾措施

汶川大地震是一次血的教训。防灾减灾工作刻不容缓!针对自然灾害,我们当建立一套监控系统,严密监视如地震,洪水、台风之类的自然灾害,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针对人为灾害,我们就需要灾平时就注意安全问题,要定期做检查,建议一套监督机制,总的来说,我们要加强对灾害的认识,意识到灾害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巨大冲击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

防灾减灾效益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而又以西南复杂山区为频发区。建立好各种防灾减灾系统,增进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做到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建立起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防卫心理,以及灾情发生后稳定的心理素质。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出台多部防灾减灾法律,作为一项公共政策,防灾减灾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正确把握眼前、局部利益与长远、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全面设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各级政府必须身体力行的事情。

防灾减灾是一个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不可急功近利。他需要各级政府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利益负责的精神,未雨绸缪,守土有责;需要把建立综合性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切实纳入可持续发展的中体战略布局中。

参考文献: 1《山区公路灾害防治设计》 黄健 2《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许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b4d977b4431b90d6c85c7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