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论文

2023-02-28 05:0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周易文化论文》,欢迎阅读!
周易,文化,论文

《周易参同契》中的化学知识

《周易》虽然曾被误认为卜筮之书,但它所含有的化学知识并不是无影无踪,特别是秦代以及东汉时期道家的炼丹热,把《周易》内涵的一部分知识精华保存了下来,而且对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炼丹原著,公认是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后来与《周易》并行天下,被历代《易》家注解,受到正统的儒家的推崇更被道家奉为经典。《周易参同契》是第一部把《周易》理论运用于化学实践的专著,对中国乃至世界化学的发展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的“化学”源于西洋Chemistry,它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周易”就是用变化和阴阳来解释事物和现象的,“易”字也有变易、变化的义蕴,将“化学”改译称为“易学”,不影响Chemistry的原义。《周易参同契》中讲的“参”,就是指物质的分解反应,“同”即化合,“契”即催化。“周易参同契”的叙述中处处用类比,例举出三种事物反复譬喻,而解释它们之中的共同规律则用“阴阳”来说明分布在全书中的“天地”“日月”“乾坤”“刚柔”“君臣”“男女”“龙虎”、“铅汞”、“金砂”、“水火”等这一系列对立的事物。所以从全书的内容来看,“周易参同契”可以认为是一部用阴阳和变化的学说来说明大小事物间有相同的规律的书稿。可以说,《周易参同契》是人类文字史中的原始化学体系,也是《易》学挣脱儒学的羁绊,回归科学的最初尝试。

《周易参同契》不是魏伯阳偶然创作的一种化学体系,他吸收了中国古代制陶、冶炼、药石的实践成果,并参录了《龙虎经》、《火记》等众多化学典。如《周易参同契》曰:“《火记》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郑重说,世人不熟思。寻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古记题《龙虎》。”,“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作事令可法,为世定此书”。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化学知识和成就: 一、《周易参同契》首先把《周易》的阴阳学说运用于当时的化学元素——铅、汞、金、银、铜、铁、锡、硫、碳等,已经孕含有现代化学中有关正电价、负电价的思维雏形。由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不同,元素都会带上电价。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为0价惰性元素,为123的是正价元素,为567的是负价元素。而东汉时期没有“电价”的说法,故把现在的


“正价”概念笼统地称为阳,以及同阳相应的龙、男、雄、乾、火、父、夫等;把现在“负价”概念称为阴,以及同阴有关的虎、女、坤、水、母、妇等。而且把元素之间的共价、共键化合称为相吞、相饮、相食、相抱、说合、媾精、受符、交感、冠婚、相纽、交遘等。魏伯阳把新物质的形成机理归因为物质内部的阴阳相吸之性,彻底排除了精神因素对无机物的影响。不满足物质阴阳相吸的条件,无论采用什么人为的方法也不可能促成化合反应。“假使黄帝临鼎,太一执火,八公捣炼,准南调合。立宇崇坛,玉为阶陛。麟脯凤腊,把籍长跪。祝章神祗,请哀鬼神。沐浴斋戒,待有所望,亦不可得也。”

二、已掌握了元素还原反应的某些规律。《周易参同契》云:“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这是指金属铅Pb炼成后,外层容易氧化出一层褐黑色的过氧化铅PbO2锈膜,但膜内仍保留铅的金属本色。《周易参同契》“还丹”来称呼这些提炼、还原反应过程,“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色转更为紫,赫然见还丹。”从广义来理解这里的“丹”,有元素本质、单质的意思,相当于《周易》中所讲的小“卦”。

三、对某些化学元素的理化特性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如《周易参同契》载:“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河上姹女是汞Hg的密名,黄芽是指密陀僧PbO、金Au、硫S等。由于汞的熔点为-38.89℃,沸点为356.9℃,一旦把汞液加热到沸点以上,它就会化为气体,飘散在空气中,故“莫知所存”。而提高它的沸点或提高其升华温度,就应使其置根于“黄芽”类物质之中,即化合成为硫化汞HgS,或金汞齐与铅汞齐。《周易参同契》还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金光。”“金不失其重”,“金复其故性,盛光鼎乃喜。”指金Au的理化特性稳定,不会在高温条件下因氧化而失去光泽。

四、记载了古代化学实验设备与制器。《周易参同契》曰:“《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鼎炉,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旁有坦阙,状如蓬壶。”“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匀。腹三齐,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首尾武,中间文。”

《周易参同契》不是对古代化学理论的最高总结,就总体而言,商周时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b53846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