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包法利夫人》

2023-02-28 15:0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作品赏析《包法利夫人》》,欢迎阅读!
包法利夫人,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福楼拜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波德莱尔、圣伯父、左拉等人纷纷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福楼拜在一夜之间成为足可与巴尔扎克、司汤达尔比肩的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文体家。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包法利夫人》无懈可击的文体成就。到了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也把他奉为始祖与楷模,尤其是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新小说的重要代表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把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似的“过时的”写作方式展开彻底地批判和清算。那么,《包法利夫人》在文体和叙事上究竟取得怎样不同凡响的成就,对于小说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也许会有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既然小说都是虚构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早就预先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作者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是客观化还是主观化的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何况,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隐藏自己,并未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只不过这种“引导”更为隐蔽、更为机巧。对一种修辞的放弃就必然意味着另一种修辞的确立,说到底,“客观化”也只能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已。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合理。坦率地说,我也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理解福楼拜文体变革的意义的。实际上,福楼拜将自己从叙事中隐藏起来,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显露”;对叙事视角进行限制,其目的正是为了让叙事获取更大的自由。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楼拜的变革并未抛弃传统的叙事资源,也没有损害作品文体的和谐与完美,以及最为重要的,叙事分寸感。我们在以前曾说过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轻易模仿的,他巨大的才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茨威格说他比伟人还伟大),而福楼拜的身上更具有匠人的特点。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卓越的巧匠。《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精心制作出来的杰作,自从问世以来,即成为“完美”的象征。福楼拜对语言和文体十分敏感,创作态度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作者并未随意处理任何一个细节和线索,力图做到尽善尽美。叙事的节奏,语言的分寸,速度和强度的安排都恰到好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次序,在故事中占的比重,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都符合特定的比例。比如说,爱玛首先与莱昂相遇,但在爱玛与莱昂的关系急剧升温的时候,作者却让他去了巴黎,莱昂离开后留下的巨大情感空缺使她飞蛾扑火地投入鲁道尔弗的怀抱,而当爱玛与鲁道尔弗的情感冷却之后,莱昂又从巴黎回来了。这样的安排不仅使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而且叙事亦出现跌宕和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通病。


再比如,子爵与瞎子在作品中都是象征性的人物,虽然着笔不多,但他们每次出现都会有特定的意味,似乎都预示着故事进程的某种微妙变化。爱玛的“失足”(她与鲁道尔弗坠入欲望的河流)在小说的故事中十分重要,但作者所挑选的地点既非鲁道尔弗的木屋,也非他们散步的树林和花园,而是别出心裁地安排在一次农业展览会的会议厅里。其间,鲁道尔弗对爱玛发动的语言攻势常常被大会主席的讲话所打断。虚伪的爱情誓言和表白与公牛、种子、奖章、粪池一类的话语完全并列在一起,作者未加任何说明。整个调情过程看上去既滑稽,又荒谬,而字里行间却到处弥漫着被压抑的、急不可待的欲火。不同类型话语的陈列所形成的张力使这个场景令人十分难忘。事实上,这也是我所读过的有关“调情”的最美妙的篇章。

关于语言,福楼拜在小说中有过这样一断描述:我们敲打语言的破铁锅,试图用它来感动天上的星星,其结果只能使狗熊跳舞。看来,福楼拜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敏感,对于语言在表述意义方面的巨大困难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福楼拜把语言的准确性看成是作者表述上的唯一使命;也可以理解作者对语词的甄别和取舍为什么会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将《包法利夫人》视为学习写作者的最好教科书,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

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生于医生家庭,青年时在巴黎法学院学法律,因病辍学,专事写作。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曾教养过晚辈作家莫泊桑。

《包法利夫人》(1857)是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作者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把一个十分普通的桃色事件写成了揭露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作品。主人公爱玛本是一个乡村少女,由于在修道院受了与自己出身完全不同的贵族教育和浪漫小说的影响,成天幻想做一个出入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强烈追求感情生活,渴望浪漫的爱情,可是却嫁给了一个不懂感情的庸医。她不满自己的处境,在虚伪的情感生活中一步步堕落成为淫妇。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来塑造这个人物,认为她是一个“瞎子”“一个属于虚伪的诗与虚伪的情感的女人”。福楼拜追求人物塑造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与其他同期作家和前辈作家相比,他从未在小说中露面,向读者说教和发议论,而是客观叙述,非常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他们扮演的角色。如爱玛这个人物文学史上就传诵着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福楼拜的一位朋友来探望他。敲门许久,都不见有人来开门。于是,朋友推门上楼,见福楼拜正坐在地板上痛哭,泪如泉涌,朋友来到身边也未理睬。他朋友觉得奇怪,推推福楼拜问道:“你怎么啦?为什么这么悲伤?”福楼拜答道:“包法利夫人死啦!”他的朋友从来未听说过一个包法利夫人,更感到蹊跷。这时,福楼拜指着桌子上一叠厚厚的手搞说道:“是我的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朋友又说:“你为什么不把她写活呢?”作家答道:“生活把她折腾到这种地步,包法利夫人设法再活下去呀!这使朋友感动不已。福楼拜就是这样按照生活的逻辑和深厚的感情来塑造作品人物的。

《包法利夫人》的出版,是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之后法国出现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它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作者由此而成了文学巨人。当代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是第一部现代小说,而且也是一部客观小说的范例。但是,由于作品鲜明地表现了批判现存制度的倾向,所以小说一出版就激怒了政府当局。福楼拜被指控为“败坏道德”“诽谤宗教”而受到法院传讯,出版商和发行人也都受到株连。公诉状要求法官“必须从严惩办主犯福楼拜!”这在法国文学史上是一起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幸亏著名律师的有力辩护和公众舆论的支持,司法部门才被迫宣布福楼拜无罪。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b5b60d3a32d7375a51780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