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阅读 未来可期

2022-11-02 18:1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声阅读 未来可期》,欢迎阅读!
有声,未来,阅读

有声阅读 未来可期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20年第25

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手机、ipadkindle(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读书形式便也不拘一格: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再到有声阅读。

据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继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9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1.2%)的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30.3%,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0%)提高了4.3个百分点。0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2%)提高了8.5个百分点。 1.听书这种阅读形式会越来越主流吗?

朱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声阅读得以兴起且呈蓬勃之势,这是健康文化、优秀文化。有声阅读还会继续发展,并拥有美好的前景。

王玉梅(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所以会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不在于阅读的载体和形式。开卷有益,只要愿意去阅读,就肯定会有收获。

杜泽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所谓的有声阅读,其实并不新。如孔子讲学的知识和智慧得以保存,是后人汇编而成。而且,还有评书这种表现形式,在纸质书籍很火时说书的人依旧很多。之后,还有收音机、广播等。所以,如今我们所说的有声阅读,其实就是老师讲课、一人说书,结合了现代技术。 2.有声阅读有哪些利弊?

《新周刊》:对比看书,听书的优势总结起来很简单:便携、轻松、随时随地。即便轻薄kindle,也在背包里占一点空间,有声书则只需要一部手机。和埋头苦读相比,听书在接受上相对轻松,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背景音,一边学习、做家务、炒菜,一边就能把一本书听完,很容易产生利用碎片时间的成就感。还有不少人觉得,有声书不费眼睛,甚至不费脑子,可以作为日常消遣。但听书最大的问题,也恰恰来自这份惬意。现代人阅读的成本已经很低,而有声书又将其几乎压缩为零——不用購买书籍或阅读设备,不用腾出单独的一段时间,甚至都不用聚精会神。这种唾手可得的惬意,在降低阅读门槛的同时,也消解了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严肃性。被念出来的作品成了易于消化的流食,久而久之,读者自然也失去了啃硬骨头的兴致和能力。此外,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以有声版的形式传播,那些叙事性较弱、思辨性较强的文本,注定是缺少听众的。


蜗牛学院:听书可以让本来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学习什么样的表达和措辞是恰当的。长期积累下来,套用也好,模仿也罢,都会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有声阅读更能给人以立体多维的感受,文章内容通过声音来表情达意,容易给人一种代入感。不过,业内专家在肯定听书这种阅读形式的同时,也强调不应忽略传统阅读方式在提升读者深度思考能力,培育其读书品位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3.怎样看待有声阅读行业?

孙寿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有声阅读极大地拓展了广大用户的阅读空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经过几年的运营,主流有声阅读平台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内容规模,粉丝量剧增,用户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年轻读者已经逐渐接受付费下载的阅读形式。

但也应看到,部分平台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的问题;存在着随意盗播他人作品、侵犯版权的问题;存在着用户信息保护不力问题;部分平台尚未建立完善的内容导向审核环节、产品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在策划、内容选择、制作、上线运营等环节实施责任编辑负责制;有些内容没有做到分年龄段,混杂了不适合孩子的内容;部分平台也不能做到对突发事件建立联防联动的应急保障机制;平台播放的经典文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占比较少,播放量也不及网络文学作品。

推动有声阅读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从政策层面加强有声阅读产业的管理、引导和支持十分必要。相关政策应促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成为主流,为广大用户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有声阅读空间。

陈茜洁(蜻蜓FM有声读物主播运营负责人):有声书平台的内容品质取决于两个方面,即优质的文字内容和专业的主播演绎。有声书平台要想从竞争中突围,就要在拼质量、拼精品上下功夫。

余建军(喜马拉雅创始人兼联席CEO):当前大多数出版社和作者的著作权合同、出版合同未对有声改编权进行专门约定。随着数字化出版技术的发展,有声书市场容量和用户规模及习惯将不断变化,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清晰约定有声改编权。 1.智能硬件终端将拓宽有声书的应用场景

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大量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智能硬件终端,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慧教具等。有声书平台可以结合这些多样化的智能硬件终端,拓宽其应用场景,切入出行、生活、教育等不同的场景,进一步改善用户的收听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2.图书馆将加强有声读物馆藏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图书馆的数字馆藏已经成形,数字服务模式逐渐成熟,开发了大量面向读者的应用程序。未来,公共图书馆有可能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全天24小时开放。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达的医疗保健将使我们到老年时仍然充满活力,成为有声读物的庞大听众群体。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数字有声书将在图书馆采购预算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3.语音辅助搜索音频将普及

给我讲个故事,或者,推荐一部由索尔·赖希林或类似演员主演的意大利背景的惊悚”——这样的搜索指令将成为常态。智能辅助工具将在大数据中发现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用户不需要进行无休止的搜索、研究,只要与虚拟助手进行简单的对话就可以。在语音环境中,集成了音频特性的大数据将更加有用。音频将在未来出版业中扮演关键角色。 听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听书使我们的阅读插上了翅膀,让更多人可以体味到浓浓的书香。

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阅读,而且在于时间的高效利用。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学校教育占据了周内时间,周末各种补课更是安排得满满当当。这样的情况下,碎片时间的利用就成为很好的选择和突破点。像睡前、饭后、路上,这些碎片时间加起来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积跬步以至千里,每天只需要多利用一点点时间听书,一年365天就会积累成巨大能量,完成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c69aac1ad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