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2023-04-13 03:2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11.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通过解决土地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112. 《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初为月刊。它的前身是黄兴等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于190810月遭日本政府封禁,共出二十四号。《民报》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三民主义。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113. 《新民丛报》 19022月,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于日本横滨,为半月刊,有论说、学说、时局、政治、中国近事、小说等栏目。初期着重于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倡导民权主义。1905年前后,革命形势高涨,它却继续宣传保皇,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等问题上,展开激烈论战。1907年冬,《新民丛报》受到革命派的严正批判后,以论战失败而停刊。共刊行九十六期。

114.萍浏醴起义

又称“丙午萍浏之役”,是同盟会策动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的武装起义。1904年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失败,次年哥老会首领马福益被清军捕杀,其旧部在安源秘密联络矿工数千人。哥老会另一首领龚春台则在浏阳、醴陵一带发动会众。当时湖南灾情严重,米价飞涨,民不堪命。1906年同盟会总部派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从日本回到湖南运动军队、联络会党,宣传同盟会的纲领,拟于丙午年(1906)农历年底乘清吏封印时分三路起义。后因消息泄露,龚春台遂于12月初在江西萍乡率众起义。旬日之内,萍乡、醴陵、浏阳等地群众纷起响应。参加者除农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及部分防营士兵,在萍乡方面则多属煤矿工人。起义军推举龚春台为都督,发布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以同盟会的政纲为号召,声讨清政府“十大罪恶”,宣布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使地权与民权平均”,得到群众拥护。数日内起义军增至三万余人,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军队数万人进行镇压,起义军因分散作战而失败。刘道一、蔡绍南等先后被捕牺牲。

115.刘道一 湖南湘潭人。19042月在长沙参加华兴会,与黄兴等联络会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3月赴日本,入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语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书记、干事等职。次年秋归国,与蔡绍南等准备运动新军与会党起义。12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在长沙谋促新军与防营响应,因奸人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116.徐锡麟与皖浙起义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03年游历

日本。次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59月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作为革命机关,训练会党成员,准备革命力量。为了打入清军,掌握军权,1906年冬捐了一个道台官职,赴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与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约定,于76日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后改期但被叛徒告密,遂决定提前起义。76日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巡抚恩铭,印发《光复军告示》,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局。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被捕。审讯时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当晚英勇就义。 117.

字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4月赴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年底回国入光复

会。1905年春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春回国,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女权。其后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19077月安庆起义失败,绍兴知府得劣绅胡道南密报,13日派兵逮捕了她。在审讯中秋瑾坚贞不屈,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并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715日清晨4时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她在“绝笔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


别,风潮取彼头颅。”表现了革命党人可贵的革命品质。 118.镇南关起义 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19079月,孙中山派王和顺发动防城起义遭到失败,旋改派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计划袭取镇南关(今友谊关)1212日,黄明堂与关仁辅等联络炮台守兵为内应,率义勇乡团百余人(一说80)直取右辅山第三炮台。守军溃逃。革命军乘胜占领第二、第一炮台,缴获大批枪炮。次日晚,孙中山亲率黄兴、胡汉民等由河内入驻镇南关指挥,因炮台内弹药全无,大炮多不能用,乃决定由黄明堂守五日,孙中山与黄兴等回河内筹款购械,以资接济。此后清广西提督龙济光、镇南关防军统领陆荣廷率清兵4000余人反攻,直扑北炮台。革命军英勇反击,从8日夜战至9日下午,清军先后抢占四方岭及小尖山。革命军退入垒中坚守。因枪弹、粮食不继,黄明堂率军弃台突围,退入越南燕子大山。此次战役历时七天,击毙清军200余人。 119.

黄花岗起义 即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191011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重要骨干

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发难,和清政府决一死战。会后进行分头准备,黄兴、赵声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原订413日起义,因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吴镜运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427(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30分,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南大门。黄兴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20.府院之争

黎元洪与段祺瑞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被称为府院之争。其是指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发生冲突。因参战问题,斗争更趋激烈。段祺瑞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引国会为助,反对参战。段召集亲信督军到京,组成督军团胁迫黎和国会同意参战,遭到抵制后,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免去段的职务,段愤然离京去津,发表通电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唆使皖系军阀并联络奉系军阀宣布脱离北京政府,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策划武力倒黎。 121. 南北议和 南方革命军与袁世凯相妥协的一次谈判。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伍廷芳与北京政府代表的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伍代表革命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则代表袁世凯进行要挟。在此期间,英、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压力,敦促革命派尽快向袁世凯妥协,并采取各种恶毒手段,极力迫使革命派作出让步。与此同时,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搞拆墙脚活动,竭力把革命引向拥袁的道路,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抬头。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造成共和,即举袁作大总统。 123.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一场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逆流展开激烈进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打破传统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2b3ad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