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笔下的松菊兰桑

2023-03-13 22:3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笔下的松菊兰桑》,欢迎阅读!
陶渊明,笔下,兰桑

陶渊明笔下的松菊兰桑

陶渊明笔下的松菊兰桑

渊明除了爱菊,还爱松。《论语·子罕》中记载了孔子对松柏象征意义的解释: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这种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得太普遍了,大家都能理解。只是由于渊明与菊的那份契合,人们往往忽视了他对松的喜爱。渊明作品中时将松与菊并列来写: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其二)

因此金代赵秉文在《东篱采菊图》一诗中说:“平生忠义心,回作松菊伴。”也是说松菊最能象征渊明耻为宋臣的坚贞操守。而渊明作品中单独写到松的句子有:

景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

另外渊明《拟古》其六中写的“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似亦是松柏之类。渊明爱松,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就提出来了,他还特别强调,渊明爱松,特别是爱“孤松”,他说:“所谓孤松者是已,此意盖以自况也。”也就是说,渊明以孤松来自比。元代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中评价《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说:“系松于径荒景之下,其意可知矣。”很明显,渊明此处有比兴之义,孤松自喻忠贞,以荒园晚景比喻末世衰时。而明代潜玉则更强调渊明爱“孤松”的“孤”:

靖节先生,孤士也。篇中曰孤松,曰孤云,皆自况语。人但知义熙以后,先生耻事二姓,孤隐于醉石五柳间,而不知义熙以前,虽与镇军、督邮,同尘错处,而先生之孤自若。故其诗云:“自我抱兹独,俯仰四十年。”又云:“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慨不生炎帝、帝


魁之世。而赋《感士不遇》云:“拥孤襟以卒岁,谢良价于朝市。”盖合晋、宋而发慨也;岂其参军事,令彭泽,即云良价哉!颜延年曰:“物尚孤生。”先生真孤生也。(见清陶集注《靖节先生集》《诸本评陶集》)

所谓的义熙前后,就是指刘裕晋的前后。

其实除了菊与松,渊明诗中还写过其他的花木,皆有寄托。如他写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饮酒》十七前四句)

这四句写幽兰写得真是传神。古人以花之芬芳象征君子之品格,幽兰外形不过如一丛草,与萧艾(《离骚》中指恶草,象征小人)没有什么差别。但只有当清风吹过,当世间发生了重要的变故时,我们才能嗅出兰的.芬芳,才能见出君子之忠贞。黄文焕《陶诗义》中称这几句:“‘含’‘待’二字,写得兰花有情有品。”“风来始香远,否则同丛无复分别。”清代蒋薰以四句诗评陶这四句诗:

幽兰不久开,清风不常吹

世人少觉悟,徒为失路悲。(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三) 除了兰花,渊明还写过桑树。《拟古》的最后一首,通篇以桑树寄兴: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这诗大意说在长江边上种桑树,本期望三年长成,桑叶可以养蚕,蚕丝可以制衣,但没想到发生了自然灾害,大水将此桑冲断漂走,悔不当初将此桑树种在高地,也免得毁于此水患之中。这时明显带有寄托,所谓“山河改”,乃指朝代的更迭,而此桑则象征士人立身:种在江边,则是出仕于官场;植于高原,则是隐居于山林。朝代更迭之时,出仕者或有杀身之祸;隐居者或能幸免于难。这诗很可能写出了渊明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3355c398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