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扶贫主体间的矛盾分析

2022-12-16 03:2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准扶贫:扶贫主体间的矛盾分析》,欢迎阅读!
扶贫,精准,主体,矛盾,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精准扶贫:扶贫主体间的矛盾分析

作者:李逸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29

摘要:到二00年确保在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举全党之力领导全体人民进行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行动。精准扶贫的主体是政府、企业、社会、贫困户,各主体之间由于物质根源问题、隐性贫困问题、扶贫常态化问题的未解决,终将影响全局的扶贫,产生贫困数字下去但是贫困依然潜在的矛盾。基于此,必须探讨矛盾可能产生的根源,使矛盾朝着有利于扶贫开发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府;企业;社会;贫困户;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二0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相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通过我们未来两年的努力成为现实,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必将实现。

现阶段,参与扶贫的主体有四类:政府、企业、社会、贫困户。政府、贫困户是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主要实践主体,政府精准扶贫过程中政策制定与执行主体责任落实的到位,贫困户主体参与到脱贫致富责任行使的到位对打赢精准扶贫起决定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它们在精准扶贫与自身利益、社会利益之间找到的平衡点对精准扶贫的进程以及精准扶贫成果长效巩固起支撑作用。社会是精准扶贫的另一支参与主体,他们的精准参与是对上述三方遗留问题的很好补充,同时强化社会效应,能有效督促上述三方主体落实责任,起到促进、监督、补充落实精准扶贫的作用。

政府、企业、社会主体、三方主体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互为依托,互相合作,共同致力于贫困户这一主体的脱贫。但是,扶贫之后仍然存在返贫问题,造成精准扶贫工作完成但是又返贫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的根源突出的表现为隐性贫困、扶贫思路常态化、扶贫物质根源问题下贫困主体和三方之间的矛盾未解决。 (一)贫困与物质根源问题

当前的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针对千贫千困的原因,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主体,都在挨户寻找贫困原因对照解决办法。千贫千困对照解决的扶贫思路无异于是对精准扶贫精准的最佳方式,是绝对可以摆脱贫困的。但是脱贫之后,收入与发展仍然落后于发达地区或者同类地区,依然会产生新的贫困线之上的贫困问题,即发展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和社会在扶贫政策和帮扶上一定程度忽视了贫困的本质原因——物质原因;土地作为农村的根本的物质生产资料,不走改良土地增加土地肥力增加土地的产出的路子就不是根本的解决贫困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决贫困问题,不仅仅是贫困线之上的达标,更应该是贫困线上的发展问题。现在的扶贫工作着力点在于解决贫困线下的人群达到贫困线标准,为此,政府、社会、企业做了很多努力,于西部山区而言制约发展的就是道路问题,修路架桥是被纳入扶贫开发的。但是,问题的重点在于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在扶贫各项措施无效的时候一般是异地搬迁扶贫、政府兜底扶贫,换言之这不是自力更生的扶贫。换一个思路,有尊严的扶贫是扶贫最好的思路,能让里刨食的农民兄弟至少可以依靠土地养家糊口这样的扶贫会不会更好呢?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也是历史上重农学派的观点。解决土地肥力问题,解决土地沙化问题,解决土壤流失问题,解决土地效益问题,使依靠土地保证不贫,再配合其他措施,这应该是长效保证精准扶贫成果的关键。这一问题的忽视必然埋下贫困户与参与扶贫各方主体之间的矛盾。 (二)贫困解决与隐性贫困忽视

现行的扶贫政策制定忽视非连片的城市贫困人口和隐性贫困人口。在贫困线的标准下,我们的扶贫工作主要在大部处于贫困线之下的集中连片贫困的农村地区,而城市的贫困群体问题的解决力度相对而言就少一些,同时,贫困线之上的扶贫在农村和城市现阶段是容易被忽略的,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地区间的发展差异问题,略高于贫困线之上的人群是属于隐性贫困群体。

对于城市贫困人口而言,解决力度远远低于农村,由于地理分散的原因,主要由社区进行帮扶。城市发展到今天,基本解决了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但是,对于没有稳定工作的,打零工的,这一部分的群体必然是隐性的失业群体,一但失业,收入没有保障。零就业家庭更为甚,必然造成隐性贫困问题。

现阶段扶贫工作的中心在于农村集中连片地区,但是农村有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对于贫困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一点上小于城市贫困人口。缺乏物质生产资料的城市贫困人口和隐性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解决是精准扶贫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三)扶贫模式电商常态化

伴随着阿里系、京东系的巨大成功,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互联网购物越来越流行,大到家具用品,小到水果,一个订单就可以送上门。特别是在国家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互联网+现代农业后,互联网+”俨然成为当今最热的概念之一。参与到贫困地区创业的企业或者社会人士,首要想到的产品销路问题一定有低成本营销的互联网。同时,伴随褚橙在贫困山区的巨大成功,价格与销量远远领先于全国同类产品,互联网上卖产品似乎成了贫困县域的不二选择。淘宝天猫搜索大学生返乡创业山货扶贫爱心助农等关键词,每一项都可以出来百页产品,且不论销量如何,按照人的习惯会逛足所有页面吗?笔者做了个调查,随机在商场门口和大学校园里选取了各100份的有效问卷,针对购物习惯选择86.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消费者选择直奔主题与销量,速战速决。仅仅9.2%的人群会逛10页以上页面。分析显而易见,互联网下的创业是潮流但是不应该作为万金油使用。

偏远县域的各家企业不顾物流的瓶颈进行互联网创业,进行大宗农产品外输,在同质之下显难获利。以物流成本为例,西部省份主要城市一个10公斤内的包裹可以做到5元的成本,但是在偏远县域15元也难以办到。处于物流劣势区域的企业要生存必然压低收购价,必然引发农户利益的受损,必然引发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矛盾。同时,互联网上产品同质化严重问题也需解决。另一个角度,即使这条互联网的道路走得顺利,也会引发因利益在不同人群间分配的矛盾。

总的来说,精准扶贫过程中返贫的矛盾产生是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产生的。认清这些潜在的矛盾有利于扶贫的长效解决,更好的控制返贫问题。物质根源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政群之间因扶贫是否真实到位产生的二者矛盾的解决;贫困问题与隐性贫困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化解隐性人群与政府、社会因人群、地域问题所产生的帮扶问题差异化之间的矛盾;扶贫电商常态化矛盾的解决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精准扶贫的矛盾还有很多,诸如:信息的对称性问题,政府的非市场性行为问题,各方的保姆式帮扶问题。但是矛盾的解决在于抓重点,抓关键,上述三队根源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矛盾朝着有利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信领.农业辩证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

[5]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13.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5b6ff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1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