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

2022-04-01 09:19: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欢迎阅读!
扬州,名都,姜夔

桐梓一中·江·语文教案·选修《中国古诗文欣赏》 《杨州慢》(姜夔)-1-

《扬州慢》教案

【导入】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自隋开凿运河后,成为商贾云集,珠帘十里的南北枢纽。六朝时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人文荟萃,名家林立,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而晚唐大诗人杜牧更是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写下无数诗篇,成为扬州之美的标志和广告。扬州之美,扬州之富,才真正是惊艳了时光的历史印记。

徐凝《忆扬州》

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几百年之后的南宋,又一位诗人来到了扬州,他又会给扬州留下什么历史印记呢? 【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善书法,精音乐,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婉约“清空”词派代表作家一生屡试不中,托身贵门清客,取妻诗人“千岩老人”萧德藻之侄女,与之同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

那么,姜夔看到的扬州是什么样子的呢? 【诵读】 【读序】

一、眼前的扬州是不是传说中惊艳的扬州?诗人看到的扬州是什么状况?

城外:荠麦弥望

入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戍角悲吟 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胡马窥江

两次战争(烽火扬州路;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三、看到这样的扬州,诗人是什么心情,他做了什么?

心情:余怀怆然,感慨今昔 行为:自度此曲,抒黍离之悲

自度——慢,慢词,曲调舒缓低沉。

黍离之悲——《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释: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人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读诗】那么,在诗歌中,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的?——对比

今————————对比————————昔

眼前景(实) 杜郎诗(虚)

废池乔木,清角空城 名都佳处,竹西歌吹

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 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在 知为谁生 桥边红药

一、眼前景:诗中哪些景对应了序中所见? 1、尽荠麦青青——荒凉之景


桐梓一中·江·语文教案·选修《中国古诗文欣赏》 《杨州慢》(姜夔)-2-

尽”字夸张人事全非之触目惊心。“荠麦青青”的情景与“彼黍离离”相吻合,传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情感表现更强烈)

——寓情于景(怨外敌入侵,伤国势衰落)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多角度描写(视听触觉,如临其境,描写更加立体深切)

以景结情(不直接抒情议论来深化点题,以景结句,表达婉曲含蓄,深沉旷远) “渐”渲染沉郁气氛;“吹寒”把气候之寒凉和词人的悲切融于一起;“空城”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更表达出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二、杜牧惊:

1、哪些句子可读出杜牧笔下曾经的扬州?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诗)八字概写扬州昔日繁华,“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

2)过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3)二十四桥仍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据载“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仍在”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慨,“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融情入景,勾勒出一片如怨如泣的凄清景象。

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宋时扬州以芍药闻名。结句委婉抒情,化景物为情思,托名花寄哀怨,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的感慨,点染出今日扬州的荒寒,仍收束到黍离之悲上。

2、为何要借杜牧写扬州的昔日?

一句,以杜牧印证盛衰变化之大(重到须惊)

风流才子杜牧及其吟咏扬州之诗,是昔日扬州繁盛的象征和标签。设想见识过昔日繁华的杜牧眼见今日扬州之心惊,印证盛衰之变,更表作者对名都沉沦的痛惜和伤时之感。 二句,赞杜才反衬悲情之深(难赋深情)

今天的自己纵有杜牧之才气(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也难以表达出此时深重的悲痛之情,“黍离之悲”进一步深化,情调更为凄清。

“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三、虚实结合——相生,相对(两种类型)

相对:“昔盛”虚笔,“今衰”实笔。忆及杜诗笔下的繁华,反衬眼前之衰败,虚实相对,以虚衬实,以昔衬今,以盛衬衰,重点落在“今衰”上,感慨尤为强烈。

另如,《虞美人》 相生:《雨霖铃》想象别后孤单寂寞之愁,更添眼下离别难舍之痛,虚实相生。 【作业】情境默写

《扬州慢》中最能形象表达出黍离之悲的句子是: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7122ee93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