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伯格曼电影《第七封印》的宗教哲思

2023-02-20 06:02: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伯格曼电影《第七封印》的宗教哲思》,欢迎阅读!
伯格曼,哲思,浅析,封印,宗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伯格曼电影《第七封印》的宗教哲思

作者:宋亚晴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4

【摘 要】英格玛·伯格曼将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思考通过那些精湛的镜像语言传达出来。在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奇幻国度的同时,也对上帝的存在、死亡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这些关涉生命终极意义的主题展开了绝无仅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本文通过伯格曼的代表作《第七封印》来探究伯格曼作品中与人类的终极命题紧密相关的宗教哲思。 【关键词】宗教信仰;哲思;质疑;追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02-01

《第七封印》是英格玛·伯格曼最后一部讲述宗教与信仰的作品,是切断了人通往灵魂不朽的永生之路,追寻现代人内在的宗教需求——现世的、世俗的神性”[1],是伯格曼表达宗教观点的纲领性作品。 一、信仰的源起

伯格曼曾说:我的全部创作实际上完全是以童年的印象为基础的。我可以随时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整个说来,我所做的有一定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追溯到童年。”[2]

伯格曼的故乡是远近闻名的瑞典小城——乌普萨拉,这里有古朴的大学和教会,有中世纪遗物尤其是涉及宗教神话的壁画特别多。他的父亲恩里克·伯格曼的职业就是一名牧师。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父亲对伯格曼的严厉几近到了苛刻的地步。牧师家庭里长大的小伯格曼,在父亲布道的乡村教堂里,将那些生动地诠释着《圣经》故事的壁画,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在不知不觉中将基督教教义消化吸收,成为他倾其一生追寻生命意义的起点,而这些都在《第七封印》中淋漓呈现。 二、宗教哲思:质疑与追寻

《第七封印》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14世纪中期的瑞典,瘟疫肆虐。东征十字军中的一位骑士安托纽斯·布罗克与他的侍从琼斯在返乡归家的途中,在海边与死神对弈并获得继续生存的权利,之后骑士在途中又偶遇卖艺人约瑟夫一家人。瘟疫还在荼毒人间,死神一路穷追不舍。经骑士的掩护,约瑟夫一家成功脱离险境,一行人回到了骑士的家乡。一切尘埃落定,在骑士妻子卡林朗读《启示录》的时候,死神来到众人的身边,他们跳着庄严肃穆的舞蹈,走向冥冥中的远方。在这部充满寓意的影片中,伯格曼的宗教信仰与生命意义不断被证明、被否定、被和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宗教符号的解读

其一,《圣经·启示录》中的七印故事揭示了基督教作为启示性宗教的特征——在苦难降临的时刻,是上帝借种种异像对其本质、目的、活动等进行自我揭示”[3]。那么,在充满苦难的人世间,伯格曼以七印为隐喻,碰撞出与《圣经》意蕴相契合的现代启示录 其二,《圣经·启示录》上记载:当第七封印被揭开时,天上寂静约有二刻。在影片中则对应的是天上或者更准确的称之为上帝对第七印中令人畏惧的各种灾难的一种反映。 其三,数字在《圣经》中是个神秘的存在,而《启示录》中的所有意象几乎又都与之有关。仿佛是轮回的起点和终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这个宗教符号里,伯格曼要揭示的是关于上帝与人类之间的神秘关系。 (二)死亡意蕴的解读

在基督教中,人类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在彼岸上帝的国度中获得永生的起点。因为只有那时,人才会达到成圣过程的终极目标,即与基督、与上帝完全相像。”[4]影片中,死神形象、骑士一行人面对死神情境的首尾呼应,都在提醒人们看似无形的死亡实则一直存在,且普遍存在着。

但是,正如骑士所言,人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来临之时,终将会站立起来,直面黑暗。既然死亡在所难免,而当面对生命的废墟时,有思想的人类才会发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的天问。布罗克骑士在面对冷酷且狡诈的死神时,沉稳、睿智地以对弈的方式赢得了继续生存的时间。面对肉体与灵魂终将消亡的命运,人们仍满怀信心准备走进不可知的未来时,这种消逝便照亮了黑暗。于是,死亡不再是一种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唤醒生命、肯定生命、激发生命向上的一种力量。

基督教思想中奉行因信得救,因为信仰而不再惧怕魔鬼和死亡。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借布罗克骑士之口,道出了他对上帝、对信仰的质疑,而却又是在质疑中发现了通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彼岸的灯塔。 三、结语

伯格曼曾表明自己有舍弃基督教信仰的意愿,《第七封印》也是他最后一部讲信仰的电影。然而,童年的烙印是不会轻易被磨灭的 ,即使是有上帝已死哲学存在,伯格曼也能通过独属于自己的镜像语言来表达他对童稚信仰的批判与超越。 参考文献:

[1]潘汝.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4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瑞典]英格玛·伯格曼.章杉译.英格玛·伯格曼谈生活与创作[J].世界电影,20046):159.

[3]刘锋.《圣经》的文学性诊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5. [4]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3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97d07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