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案

2022-05-08 10:07: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案》,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教学

九年级上册语文科教学案

主备人:谭斗星总第26——27课时班级姓名

21、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 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

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

力平险

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

列子,名,又称御寇,国人,前期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③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④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延伸拓展

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五、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 箕畚.. )(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 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同步解读

10、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11、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 毁山之一毛(???

12、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13、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1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课外实践?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⑵秦青弗止(弗止:?? ⑶自谓尽之(谓:??)⑷乃谢求反(谢:??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于:薛谭学讴于秦青(?? 饯于郊衢(?? ⑵之:未穷青之技(?? 自谓尽之(???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4、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9b089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