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女儿会作文

2022-03-30 05:1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土家族女儿会作文》,欢迎阅读!
土家族,作文,女儿

土家族女儿会作文

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女儿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特征的一朵艺术葩。女儿会发端于恩施市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两地分别为恩施市东、西两个1800米的高寒山区,两地因分别出产名贵中药材(当归、党参)而成为享誉中外的药材之乡,同时两地也分别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儿会”,而成为女儿会的故乡。此俗一直承传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窑和大山顶均属恩施市辖地,且全市多为土家族,故将人们习惯称呼的女儿会称为“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早在明末青初,中国还相当封闭,恩施市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红土乡的石灰窑、板桥乡的大山顶更是地远山荒,由于外来户的入籍,该地出现了一种由青年男女自由谈婚论嫁的婚俗,由于这个活动是在每年农历712日,以赶集贸易、赶集途中对歌的形式来实施,整个过程是以青年女性为主来选择谈婚论嫁的对象,后来,当地老百姓便把这天称为“土家女儿会”。这一古老的婚俗被当地的土家人一直保留到今天。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经历了3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清朝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和八十年代至现在三个阶段。“女儿会”为什么能在几百年间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表明它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产物,是与汉族及其它民族不同的民俗事象。历数百年而不衰,表明她己成为土家族苗族地区人民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节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石灰窑、大山顶和各地农村一样,党和政府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百废待兴。石灰窑建立了工商业联合会,规定双日场期不变,“女儿会”较以往更热闹了。改土归流后,封建婚姻制度束缚着儿女婚事。鄂西大部分地区儿女婚嫁全由父母包办,婚前男女不得见面。年轻后生,正头腊尾,携带礼品,到岳父家拜年辞岁,婚前男女盼望见面心切。相传有个后生到女家拜年,来了几天还见不到未婚妻,临别心生一计,故意把鞋带扯断,假装到室内找针线缝鞋带,才在闺房中见到女方一面。而在石灰窑、大山顶的青年男女就幸运得多了。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男女青年婚姻自由了,待字闺中的女儿,盼望娶媳妇的后生,更加希望“女儿会”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因此,“女儿会”越来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女儿会”了。五、六十年代,女儿会主要以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为主要内容,同时也以集贸市场物资交流为主。到了712这天,各乡村以及边区乡村组织的唢呐队、花锣鼓队、摆手舞队、板凳龙队依次上场献艺,还有老艺人演出的被窝戏、猴把戏,有几十号人演出的傩戏,真是应有尽有,异彩纷呈。


“文革”期间,大跃进的冒进,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辛,本来就给人们心里留下了无法弥合的创伤。加之文革“破四旧”,自然会冲击到传统的女儿会。然而,女儿会的思想意识毕竟深深扎根于人们心里,女儿会人们还是照赶不误,只是形式和内容不同罢了。由于农副产品成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导致物资匮乏,人们几乎无东西可卖。但在大一统的集体供销经济体制下,县乡组织紧缺物资到女儿会乡场上去卖。这一天,人们可以不凭票证,一户可买到1斤酒、1斤肉或1斤糖、1肥皂。农民们交了山货,能抢购到这些计划物资,也成为一大幸事。这段时间,女儿会上则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榜戏中的李铁梅、小常宝等政治艺术女性形象,代替了人们心中的女儿形象。真正的女儿会也被迫转入“地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政策深入人心,传统的“女儿会”又恢复了。但其涵盖面已不像往日那样狭窄,而是逐步发展成为融物资交流、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族盛会了。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石灰窑和大山顶等高山农村摆脱了吃粮靠供应、穿衣靠救济的局面。基础建设日新月异,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集镇旧貌换新颜,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思索着如何把自己的传统节日——“女儿会”恢复起来,把她办得更好。当地政府也把“女儿会”当作促进物资交流、丰富文化生活的盛会来办。1976年,大山顶成立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设在离响板溪3公里的堤场,响板溪女儿会也从此搬到堤场召开。1979年,红土乡开始恢复“文革”中断的石灰窑女儿会,四县边区农民组织文娱体育代表队,开展传统比赛活动。主要文艺活动是吹锣鼓、傩戏和自编自演节目,体育比赛加入了扳手劲、抵下巴劲、举杠铃、踢毽子,集体项目有拔河、篮球比赛。1995年,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女儿会”,首次把“女儿会”搬进州府所在地恩施城召开。这天,恩施市民族路、航空大道人头攒动,恩施城万人空巷,十万群众同赶“女儿会”。把生长在乡里的女儿会,搬进城里开,标志着州、市人民已把女儿会当作土家族地区人民的共同节日,女儿会已成为土家民族的象征。 2000年,随着恩施旅游事业的兴盛,市政府为了推促清江闯滩、梭布垭石林的发展,把“女儿会”又从城里搬到离城54公里的梭布垭石林风景区召开。这次盛会加入了不少土家族特色的文艺节目,伴随千奇百怪的石林风景,土家族的婚俗表演,傩戏、耍耍、莲香、板凳龙一起登台亮相,使省内外游客和国际友人一饱眼福,流连忘返。这无疑是一届现代气味很浓的“女儿会”。 2010712日这天,扩建的民族广场彩旗飘飘,欢声雷动,一派盛大


节日景象。此时的女儿会,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全盛时期。总之,现阶段的女儿会已成为一个融节庆、文化、经贸、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盛会了。其主办者、参与者、空间、形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活动空间看,女儿会经历了由发源地(石灰窑、大山顶)到州城(恩施市),又由州城到旅游景区(梭布垭石林风景区、龙麟宫),再从景区到城(恩施市)的空间转换过程;从主办者的角色转换看,女儿会已由民间自发组织,到区、乡政府主办,再到州、市政府主办了;从参与者来看,女儿会由原始的薛家姐妹、乡民、生意人发展到各界人士参加的综合体,他们中有普通市民、商界老板、政府官员、文艺体育人士、研究工作者,有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世界各地的朋友慕名而来,一赏东方的情人节——女儿会;从内容来看,女儿会已由单纯的以物资交流为媒寻找意中人发展到文艺表演、体育竞技、旅游观光、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多功能集会了;从形式上看,女儿们不再穿着“三叠水”、绣花鞋、背着篾背篓赶乡间女儿会,而是穿着时髦衣裙和高跟皮鞋,手拎小巧精致的坤包,胸挂款式新颖的手机来赶女儿会了,她们不再把女儿会当作寻找意中人的场所,而是来品味昔日女儿会的文化涵义,观看热闹场景来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c54dcf0a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