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和汉语中汉字的音韵变化历史

2022-04-30 01:5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日语中和汉语中汉字的音韵变化历史》,欢迎阅读!
汉字,汉语,日语,音韵,中和



日语中和汉语中汉字的音韵变化历史

日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属于不同语种。但是日语中的汉字及其读音是自古以来从中国引进的。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日语和汉语的读音都有很大的变化,现在日语中汉字的读音和汉语普通话之间已经有很大差异。然而,变化是有规则性的,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只有了解其音韵的变化,才能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汉语和日语。了解汉语音韵的历史,对于学习除了普通话以外的方言有很大的帮助。而了解日语音韵的历史,就可以将日语字典中汉字的索引方法从查找汉字的读音方向向查找汉字的拼音方向转变。这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音韵 变化 历史

一、汉语方面的音韵变化

在汉语的音韵变化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虽然关于中古音(隋唐音)的研究有很好的进展,但是在这之后的音韵变化却很难理解。实际上,在《广韵》等韵书中记载的音韵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规范才初步形成的。在实际运用中,即使说话时使用词语的发音有变化,但在辞书里记载的发音仍然是和古代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作诗时的押韵等也都是以古代时的发音为基准的。

除了研究隋唐代中古音外,关于元朝以后汉字读音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所以研究元朝以后的汉字读音,是因为记载元朝流行元曲的辞书被发现。因为元朝的政治中心地从洛阳迁至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所以当时汉字的发音和现在的北京话很接近。

中古音以后的音韵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弱唇音的分化、入声的消失、浊音的消失和舌面音化。据考证,弱唇音的分化、入声的消失以及浊音的消失是在元朝结束前完成的变化,而舌面音化是在清末以后进行的。

(一)弱唇音的分化

所谓唇音,是指用双唇发出的音节。像日语中「パ」行、「バ」行和「マ」行那样的,在汉语中以「pbm」等辅音为代表。据考证,在唐朝后期,一部分唇音开始向弱唇音方向变化。这是根据《广韵》中的记载来推断的。在《广韵》中,「美」和「微」的读音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在唐朝末期以后的韵书中,「美」和「微」的读音才渐渐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以「微」为代表的汉字读音开始向弱唇音方向变化。在日语中,「美」和「微」的读音/ビ无论是吴音还是汉音,都是相同的,并没有区别。而在现代汉语中被区别成了mei]wei。由此可见,由唇音向弱唇音的转变是在唐朝后半期开始的。

(二)入声的消失

所谓入声,是四声中的一种,是以ktp等辅音为拼音的结束音节。在现代汉语中,汉字的读音除了以元音结束外,就是以-n-ng结束。而在隋唐的中古音中,还有一种是以ktp为结束音节,这就是入声。

例如,数字「ー」和「六」在汉语作「yi」和「liu,而在日中却作「イチ」和「ロク」是因了中古音中「ー」和「六」的音近似于英中的「itlock的结果。在中古音中,「ー」「六」的发音是分别以-t-k结束的入声。

在元朝的《中原音韵》中,像「ー」「六」这种入声字被归结为其他的四种声调中。由此可见入声字逐渐消失的年代是在元朝前后。

(三)浊音的消失

现代汉语中,辅音分为送气辅音和不送气辅音两种。而在隋唐时代,除了送气辅音和不送气辅音这两种清音外,辅音中还有浊音。例如「足」「族」,在现代汉语中用拼音表






记都是zu,而在日语中却分别读作「ソク」和「ゾク」。实际上,「族」这一汉字,在唐代的中古音中就是浊音。据考证,几乎在入声消失的同时期,浊音也逐渐消失,全部转变成了清音。

(四)舌面音化

在查询以拼音为排列方式的辞典时,很容易注意到以「jqx」为开头拼音的汉字非常多。舌面音「jqx」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三种辅音。这些辅音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两个不同的辅音在清朝以后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例如,在隋唐代的中古音中,「极」和「即」的读音是不相同的(在中分别读作「ゴク/キョク」和「ソク」。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两个汉字都读作ji



二、日语方面的音韵变化

和汉语比起来,日语的音韵变化更容易理解。这是因为日语中的假名文字是表音文字,而表音文字相对于表意文字更有利于对音韵的研究。假名诞生之前,日本人使用的万叶假名也是表音文字,所以对于奈良时代的音韵研究也非常容易进行。

比较日语和汉语的汉字发音,最大的不同之处莫过于「は」行辅音的变化了吧。 (一)「は」行辅音的变化 在现代日语中,「は」行辅音除了「フ」以外,其他几个假名的发音都和汉语拼音「h英语中的「h的发音很相近。然而,在平安时代以前,「は」行辅音在现代日语中的发音「フ」和英语的「f」的发音很相似,「は」行辅音的发音类似于「ファ、フィ、フ、フェ、フォ」。而随着时代的变迁,「は」行辅音的发音逐渐变成类似于英语p的发音。

日语引用汉字读音是在隋唐时期,而在隋唐代的中古音中存在「h这一辅音,由于当时的日语中并没有这一发音,于是在书写日语的时候,日本人就用「か」行或者「が」行假名来代替。例如「花」「化」隋唐代中古音中发hua的音,而在语中读作「ケ/クワ」(现代日语中读作「ケ/カ」

(二)历史性的假名使用方法 日语引进汉字读音的时候,只是一味的把汉字的读音强制性的转变为日语的读音,例如「花」变成了「クワ」,而「观变成了「クワン」。在平安时期发明假名的时候还是这么书写的读音。然而这样的日语发音很牵强,所以「クワ」的读音逐渐转变成了「カ」,而「クワン」的读音逐渐转变成了「カン」。并不是全体日语的发音都发生的变化,而只是外来语的发音变得更加容易了。这一转变,也使得像「花」「下」这样的汉字之间的发音区别消失了。

平安末期以后,在书写汉字读音的时候,日本人逐渐发明了「シャ」「シュ」「ショ」拗音,而「クワ」「クワン」等古时候的发音表记,也都成了历史,这被称作历史性的假名使用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e2e262758fb770bf78a55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