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阅读练习与答案

2022-03-20 20:17:4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孙权劝学》阅读练习与答案》,欢迎阅读!
孙权,劝学,练习,答案,阅读

《孙权劝学》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 宋(朝代)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 五代 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惊讶、敬佩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学有所获;文末的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 3、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 4、但当涉猎 涉猎 粗略地阅读 5、见往事耳 见: 了解 6、蒙乃使就学 乃: 于是,就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才干和谋略 8、即更刮目相看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3.成语: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4.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四、课文理解

1.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 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就学,学有所成。 3. 吕蒙的变化给人的启示

1)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2)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就能学到东西,提高水平。 4. 孙权怎样劝说吕蒙的

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证明学的可能性“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让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 5.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 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的批评)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6.鲁肃赞学的句子:

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惊叹、佩服)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7.鲁肃行动: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鲁肃的做法有何含义?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9.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孙权劝学》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商议,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


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待,兄长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 1.解释加点词。 ⑴权谓吕蒙曰 对……说 ⑵见往事耳 了解 ⑶士别三日 读书人 ⑷吴下阿蒙 处所……地主 ⑸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 ⑹自以为大有所益 好处 …… 2.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哪句话证明吕蒙学有所成? 答:“及鲁肃过寻阳……非复吴下阿蒙” ⑶哪句话表现了吕蒙的治学毅力和信心? 答:蒙曰:“士别三日……这晚乎!” 3.孙权、吕蒙、鲁肃三人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孙权:对部下循循善诱,耐心规劝; 吕蒙: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鲁肃:为人率真。

4.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

答: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记录,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5、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学习方法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现身说法说到读书的益处是: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原句)

6、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惊讶、敬佩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 学有所获 ;文末的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8《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在内容上: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孙》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只叙不议;《伤》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9.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10.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是因为鲁肃赏识吕蒙的才略,表现了鲁肃爱才、敬才,以及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1.作者描写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1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一成语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13.本文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刮目相看(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15《孙权劝学》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但当涉猎 (广泛地阅读 见往事耳(历史 肃遂拜蒙母( 于是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一些历史罢了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人分别多日后,就要重新另眼看待,老兄你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三、文意理解: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当涂掌事__,吕蒙推脱的理由是:_军中多务”__卿今者才略_______非复吴下阿蒙___”这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用原文来回答) 2、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来形容吕蒙的变化,他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刮目相待,启示:开卷有益,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 3、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给你什么启示?

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启示:向人提建议,要注意用合理的方法。 4《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孙》用了正面的例子,吕蒙后天努力学习,学有所成,令人刮目相待。告诉人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伤》用了反面的例子,仲永天资过人,后天不努力,最终沦为庸人,告诉人们后天学习对人成才的重要意义。

1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停顿。

①卿 事,不 学! ②孤 邪! ③及 阳, ④大 乎! ⑤蒙 学。

3、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经验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吕蒙拒绝学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肃对吕蒙变化的强烈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结尾,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经“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俗话说:"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①卿今╱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孤╱ 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③及╱鲁肃╱ 过寻阳, ④大兄╱ 何╱见事之晚乎! ⑤蒙╱乃╱ 始╱ 就学。 3、孙权: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

4、吕蒙的学习过程。 因为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51)辞以军中多务。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学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e44750b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