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呻吟声——读《南渡北归》有感

2022-12-28 02:3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的呻吟声——读《南渡北归》有感》,欢迎阅读!
有感,呻吟,历史



一曲离殇,道不尽人世悲欢离合;漫道朔风,吹不散亘古风云变幻。断断续续,我终于看完了岳南的《南渡北归》,长达1334页,历时2个多月,这是我第一次花费这么大的精力看一本书。特别是到了第三部,故事情节越来越苦涩,情绪越来越低落,有时候一天勉强看一个章节,掩卷静坐,看着外面灿烂的阳光,半天不能爬出那阴冷潮湿的故事氛围。这部书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笔,止笔于大陆文革之末。烽火连天,江山苍黄,中国最后一批大师,诸如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从苍茫的历史中走来,又消失在历史幽暗的尽头。读完这部书,我对教科书式的历史更加怀疑。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或者说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都是官方的文字版本,比如说实际杀敌35人,到了文字记载上可能是杀敌三五百人,战功辉煌,方能以壮军威。反之,兵败之时,为粉饰颜面,则会压根不提或者一言而蔽之。“胜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是王侯书写的,败寇是没有机会左右命运和文字的,他们的脸上被胜利者涂的花花绿绿,至于是王八还是虫豸,只好随王侯的意了。这部书所讲到的所谓民国历史,包括大师间的恩恩怨怨,我仍然持谨慎态度。仅凭一些来往书信和后人的口述及回忆文字,并不能完全还原为历史的真相,但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面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一个迥异于历史的“历史”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所付出的数年心血和努力。我望着这三部砖头似的作品堆在桌子上,实在不知从何入手。按作者文献记载,在故国山河破碎的抗战背景下,一大批北平高校的知识分子、学界精英逃亡江南,继之平津沦陷后,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南渡西迁。遥遥长路,从长沙到昆明,走出象牙塔的联合大学的师生们群情激越,一路艰辛一路高歌,等待他们的却又是警报声声,炮弹轰鸣,战事连绵,无论是滇之南的蒙自,还是扬子江头的板栗坳,流亡的学人们仍然固守着独立自由的精神家园,潜心学问,忧国忧民但不卷入政治泥潭,直到1945121日,昆明惨案爆发,国共政治角力,白色的象牙塔开始出现裂痕。至此,作者的文字间也开始弥漫着一种不可捉摸的气息,是对生活在战火纷飞的知识分子的悲悯?还是对新旧政治势力相互倾轧的厌倦?正如文中所言,“冥冥中似有一种勾心引魂的神秘东西在校园游荡漂浮”,似乎也穿越了时空隧道,走进了读者的内心。在一二一昆明惨案前后,吴晗和闻一多完成了从学者完成了斗士的转变。书中记载,吴晗的“色变”与其妻袁震的强烈的革命精神有直接关系,另外和其生活困苦有关,吴晗在《自传》里曾经这样说,老家母亲弟妹侄儿六七口人都到了昆明,1939年春,袁震姐妹三人也到了昆明,人口多了,薪资一天天减少,生活日益困难。昆明的中共地下党乘虚而入,又是看病,又是资助,迅速完成了吴晗人生角色的转换。吴晗在发展同事闻一多时,在《闻一多先生传》中这样说闻一多:八年抗战,薪水的百分之九十六被征发了。一家八口,无法过日子。两夫妇捉襟露肘,儿女啼饥号寒……在这种近乎“断头台上凄凉夜”的氛围里,一个微弱的火星就足以点燃整个草原。来自北方的呼唤让这个曾经以自由知识分子自居的闻一多也最终迈向了红色的革命之路。所以说吃不饱肚子,朝不保夕,不但是农民,工人,就连恪守孔孟之道的知识分子一样会被逼上梁山的。随着解放战争的枪炮齐鸣,蒋大总统率领残兵败将退守台湾孤岛。临行前,将大批的古玩文物,金银财宝,反正能带走的尽可能划拉走。同时,还发动了学人抢救计划,力争将平津学术教育知名人士全网罗到“田横之岛”中共地下党也出手启动了政治攻势,开始抢人。东方欲晓之时,群贤硕儒们走的走,留的留,从此,竟是回头万里,故人长绝了。先说走的吧,被誉为天下奇才,霸气十足的傅斯年,俗称傅大炮,首当其冲。1949年初赴台后,在完成对台湾大学大刀阔斧的改造后,久病难愈,急火攻心,轰然而倒。傅斯年是个传奇人物,他一生深得蒋介石倚重,在民国知识分子群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同时,他又嫉恶如仇,在行政院大骂孔祥熙,在一二一惨案后,力弹惨案主谋党棍李宗黄,并建议杀之以平民愤。包括后来在孤岛台湾建台大,也是以力量加速度的彪悍,迅速使台湾大学完成了现代化运作模式,所以,傅斯年深受师生发自内心的爱戴,他死后,台大于校内建墓园一座,曰傅园,修罗马式纪念


亭一座,墓亭命名为斯年堂,以缅怀傅斯年开创台大一代风气之功德。每日吊唁者数以千计,不可无谓为其哀伤。蒋介石亲笔书写“国失师表”,出殡当日,万人空巷,草木含悲,身后可谓备极哀荣。再说说我们的老朋友胡适吧。在我印象里,鲁迅骂过胡适,由于政治需要,解放后,大陆也掀起过批胡活动。留在教科书里的胡适是个反动文人,美帝走狗。不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史逐渐退去燥热,胡适和鲁迅的地位似乎在发生变化,鲁迅走下神坛,胡适还其真身,从两位的人生经历来看,胡适一直处于文艺潮流的中枢,而鲁迅,就如他自己所言,不过是摇旗呐喊的思想较新的破落户而已。本书对胡适在抗战年代所做的贡献做了详细的描述,学术方面更不用太多赘言,就连傅斯年这样的重量级士林大鳄都避其锋芒,甘居其后(抗战末期,北大校长职位,傅氏一直代理,虚位以待胡适之)。好吧,我们就说说胡适出使美国的往事吧。193810月,中日战事犹酣,中国的大个半壁江山已经沦陷,武汉失守,所有沿海及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均已落入敌手。值此国家存亡之秋,胡适走出书斋,毅然赴美担任大使可谓压力重重。就如他自己所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在美国,面对着傲慢的美国佬,胡适先生赤膊上阵,流利的英语,迷人的微笑,铿锵的演讲,使得整个美国东西海岸为之震动,为九死一生的中国抗战挣得了同情和援助,并在美日间秘密妥协协议签订关键时刻,胡适当场向美国国务卿赫尔利提出严正抗议,并请求英国首相丘吉尔一同阻止该协议的签订,由于英国方面的支持和胡适的努力,美国高层最后没有在协议上签字。日本陷入了空前孤立,并随后孤注一掷,发动了珍珠港事件。美国着名史学家查理比尔在《罗斯福总统与大战之序幕》中,视胡适是珍珠港事件的罪魁祸首,也就是此原因。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将美国这个看热闹的庞然大物拉了进来,为终结法西斯的军事阵营增加了砝码,从此意义上来说,胡适功不可没。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不久,疲惫不堪的胡适被新贵宋子文挤出了驻美使领馆,回他的老巢北大继续传播科学与民主思想去了。时隔不久,国共内战爆发,还没有来得及喘息的神州大地又一次地动山摇起来。中共也希望这个士林盟主能留下来,胡适微笑地说,他们要我吗?而后在转昔日弟子,如今已是中共高官吴晗的口信中这样态度鲜明地说,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长期接受美式教育的胡适最终没有留下来。这一决定,就胡适本人来说,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从此他又踏上了太平洋对岸的乐土,平静地生活,这样一呆就是九年。相比他昔日的挚友和徒子徒孙解放后在大陆上受到的磨难,他真的很幸运。当伟大领袖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神州大地,春雷滚滚,江山红旗招展,亿万工农翻身把歌唱。本部小说似乎避开了这些盛举,或有意淡化这种色调。让这些甘心或者无奈留下来的知识分子直接面对思想的洗涤,说白一点就是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像苏联老大哥一样整肃知识分子,以完成政权思想的统一。毛泽东明白,这些从国统区过来的知识分子思想上并没有完全站在无产阶级阵营里,很多人都在观望,在倚墙而立,摇摆不定。为此,身经百战的毛泽东,大手一挥,剑指当年五四文化的猛将胡适先生。郭沫若,冯友兰,范文澜,吴晗一个个文艺战将立马横刀,冲杀过去,对着胡适的影子又踹又砍,希图挣得更辉煌的进身之阶。紧接着,胡适的原来的好友,弟子,诸如陈恒、罗尔纲,沈从文等一拥而上,不知是受迫而为,还是主动跳出来,而此时,太平洋对岸的一间公寓里,胡适平静地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而替他们着急。话虽如此,但面对昔日的好友,门生于政治风浪中倒戈相向或肆意杀戮,年迈的胡适之大有一种“人为何物”的悲凉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这一切仅仅是悲剧的开始。先说点历史认识的问题吧,我们常常责备东边的那个小个子邻居,否定历史,否定侵略。说实话,我也是爱国主义者,但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来不认为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坏蛋,所有日本的产品都应该烧毁。翻翻历史,我们并不比别人高尚,成吉思汗的铁骑也曾踏破了整个亚欧大陆,如果我们承认元朝的辉煌史的话。再说说文革吧,现存的教科书对此章节似乎遮遮掩掩,欲语还休。最多一句就是十年浩劫,就此打住,做历史性深刻反省的只停留在精神层面,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eac91bf02768e9950e738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