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

2022-06-13 01:5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欢迎阅读!
美学,读者,节目,传播,分析

电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

作者:董姝

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11



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下,不同形态的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百花齐放,节目内容包罗万象,然而,每每在看完节目之后,似乎感觉只是空欢喜了一场,幸运的是在2017 年的开年之际,让我们遇见了《朗读者》,《朗读者》是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主持并首次担任制片人的一档电视文化类节目,节目一经播出,深受观众的喜爱,在社会上掀起了“朗读热”,唤起了观众阅读的欲望,以及对文学的渴望。《朗读者》荣获了中国电视最高级别的奖项——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无数人被朗读背后的情感所动容。它是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的优秀范本,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传播文化的同时,传播着人生百味。

关键词 文化;朗读者;情感;创意美;遇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2-0058-02

1 传播主题之美——主题词的选择直指人心

《朗读者》一共播出十期,每一期的节目编导都精心的设计一个主题词,节目主持人董卿曾在采访中提到过关于每期的主题词都是在上百个主题词中,反复推敲斟酌之后定下来的,十期节目、十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离不开这十个主题词,每一个看似平常的词,其实都非常有力量,甚至每个词的背后都别有一番滋味,在每期节目的开头,都以主持人董卿的一段对主题词的诠释和感悟开始,主持人董卿语言丰富,灵动,隽永,我们不仅从中了解到本期的主题和嘉宾,更感受到一种语言之美,正如在选择这一期期节目的引言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画面的简洁,语言的生动,节奏的舒缓,在宁静的氛围中直指人心。

2 传播者之美——嘉宾的选择有血有肉

《朗读者》对于朗读嘉宾的选择,非常用心,是经过层层筛选、精心选择的。《朗读者》每期节目都根据主题词来选择嘉宾,朗读的文字有的是嘉宾自己写的文章,有的是曾打动自己、影响自己人生的文学名著。节目制作人董卿认为,要选择观众感兴趣的人。朗读者一定是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了人生阅历他才会有精彩的人生故事,有精彩的人生故事之后他还要有一种很真实的、很平实的情绪的表达和感染力。于是,《朗读者》朗读嘉宾的选择并不局限于跟文字相关的作家作者,而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职业。朗读嘉宾中有翻译大师许渊冲、作家郑渊洁、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濮存昕、蒋雯丽、航天英雄杨利伟、还有不乏平凡却伟大的普通人诸如“鲜花山谷”夫妇等。这些朗读嘉宾的共同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引导力和说服性,而这样不同层次的嘉宾选择能让更多的观众找到归属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潘际銮这个名字很陌生,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是我们国家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发展和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位泰斗级的院士,科研价值上千亿,他和老伴儿的生活却相当简谱,他们身居斗室,潘际銮每天蹬着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去办公室干活,傍晚又蹬回家,而他的办公室又简陋不


堪。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无限攀比,浮躁的内心日益膨胀,而潘老这种淡泊名利、治学严谨的作风无不为之感叹和敬佩,潘老先生和他的老伴儿相濡以沫几十年,他们没有山盟海誓,而让人羡慕的是相互之间的包容,理解和牺牲。

3 传播形式之美——朗读亭的设计独具匠心

《朗读者》在全国各地设置了朗读亭,实现了电视节目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传播,同时也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朗读亭是24 小时全天开放的,在朗读亭里有完整的收录音频和影像资料的设别,为了给朗读者营造一种放松和安静的朗读环境,朗读亭的设计人员将玻璃制作成毛玻璃,这样朗读者在相对独处的状态下,进行朗读,朗读亭目前已经在北京和广州两个城市的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段设置朗读亭,让更多的人能够重拾朗读的习惯。“朗读者啊,请告诉我们,您要把这段深情朗诵献给谁。”这是朗读亭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的一行文字,以第一口吻的方式唤起人们的朗读欲望。《朗读者》制作人兼总导演董卿也表示:“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想你了、我很喜欢你或者我忘不了这个人,我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我真的是希望通过朗读者能够让普通的人找到一种途径。文化类节目往往给人以曲合寡高之感,受众面较窄,节目播出后反响不高,探其原因有些文化节目定位较高,节目形式对于大众来说较难接受,缺少了像朗读亭在大众中传播的方式,当下新媒体发展迅猛,大众对于信息、节目的选择不再仅仅依靠传统媒介,接受信息的方式较丰富,朗读亭的设置不仅让观众重新爱上朗读,也使节目在线下、在大众中得到传播和推广,《朗读者》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在受众中反响非常高,深受大众的喜爱与节目形式亲近大众是密不可分的。脚踏实地,将文化的内核扎根在广大群众的生活中。

4 传播情感之美——情感表达温暖人心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朗读者》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在大众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节目被播放的次数为1 453 万次,被各大网络媒体关注和点击量为280 万条,公众话题量3.2 亿多次,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5 分为什么一档文化类的节目会受到如此的高的关注,更多的是在情感上受众与节目产生极大的共鸣,朗读者把文学作品和嘉宾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一个人,一段文,节目组针对每一期的主题来选择有故事的的朗读者,在节目的现场,通过朗读者通过与主持人的访问,将朗读者的故事和情感呈现给观众,观众常常会被朗读者的经历、感悟和情感所打动,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观众会将这种情感带入到文学作品的理解中,由此观众对文学作品也产生理解和共鸣。文字的力量的巨大的,它可以撼动人的心灵、洗涤人的灵魂,朗读是表达内心情感和爱的最佳方式。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朗读的作家贾平凹的经典作品《母亲》,感动无数人、主持人董卿也潸然泪下,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初为人母的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读了刘瑜的作品《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看似平淡质朴的文字蕴含着世间最真挚、伟大的情感,道出了无数女性初为人母时的心声。同时也唤起了观众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名人的传奇、素人的精彩,每一位朗读者都展现出人生的百态,在这样一个人心浮躁的年代,朗读者带给了大家一股暖流。

5 传播内容之美——文本温暖而深潜

《朗读者》中朗读的文本涉及内容非常宽泛,有小说、散文、诗词甚至还有小朋友喜爱的绘本,其中的每一篇都堪称经典,文本温柔而有力量,能够撩动心弦、抚恤灵魂。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唯一的华人叶锦添所选择的读本是红楼梦的选段葬吟花,葬吟花是红楼梦中的非常经典的诗,我们在朗读者叶锦添的朗读中感受到红尘百戏中对个人命运的感悟,对孤独、病痛乃至死亡的体悟。林黛玉荷锄葬花早已成为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不同的人从中能够体会出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栏目对于文本的选择和文本所表达的情绪,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和情


感,朗读的文本不仅带给我们纯洁、跌宕的情感,还有对生活和生命的哲思和释怀,香港最受欢迎的畅销爱情小说家之一的女作家张小娴为大家朗读的文本是她自己所写的一篇散文叫《爱情的餐桌》,平实的文字让人温暖,她对爱的诠释让人受益匪浅,她倡导爱情中的平等和独立,她说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情和安全感,但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爱和不安全感,并不来源于别人的馈赠,而来源于自己的创造。朗读者的文本关乎爱与恨、喜与悲、生与死、豪情与希望,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激起了同样的回响。著名作家铁凝曾说:“好的文学就是这样,它能够跨越年龄和代际的鸿沟,陪伴一代有一代人的成长,在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的代代传承之中,把种种高贵和美好的品质传递给无尽的后来人。”《朗读者》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6 结论

朗读者如今已成为文化类节目的一个方向标,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内涵,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永远能够鼓舞人、感动人,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和年代的更迭而减弱,朗读者传播着最纯粹、美好的精神生活,这也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在喧嚣而浮躁的时代,能够引导人们片刻之中感受生活的纯真滋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ed612b7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e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