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四首》李白唐诗赏析

2022-07-20 02:1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月下独酌四首》李白唐诗赏析》,欢迎阅读!
四首,月下,李白,唐诗,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李白唐诗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

不解饮:不会喝酒。⑹徒:徒然,白白的。徒:空。⑺将:和。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⑼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⑽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

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纷乱。⑾交欢:一起欢乐。⑿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⒀相期邈(miǎo)云对酒当歌,及时行乐。月下独酌四首⑴【其一】花间一壶酒⑵,独酌无相亲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⑷。月既不解饮⑸,影徒随我身⑹。暂伴月将

影⑺,行乐须及春⑻。我歌月徘徊⑼,我舞影零乱⑽。醒时相()交欢⑾,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⑿,相期邈云汉⒀。【其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⒁。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⒂。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⒃,勿为醒者传。【其三】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⒄。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其四】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⒅。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⒆,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⒇。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注释译文: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⑵间:一作 “下 ”, 一作 “前 ”。⑶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

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⑸既:已经。

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期:约会。邈:远。云汉:银河,泛指天空。⒁酒星:在星相学上,天上有酒旗星。《晋书 ·天文志》云: “轩辕右角南三星曰

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⒂酒泉:酒泉郡,汉置。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肃省酒泉市。⒃酒中趣:典出《晋书 ·孟嘉传》 “公未得得酒中趣耳。 ”⒄ “三月 ”二句:一作 “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 ”;一作 “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 ”。 “城 ”一作“时 ”。⒅千万:一作 “有千 ”。三百:一作 “唯数 ”。⒆卧首阳:一作 “饿伯夷 ”。⒇蟹螯,糟丘:都是饮酒的典故。蟹螯,典出《晋书 ·毕卓传》糟丘,典出《北堂诗钞》译文:(其一)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相约在高远

的银河岸边再见。(其二)天如若不喜欢酒,喝酒的星宿就不会在天上地如果




不喜欢酒,地上就不应该有酒泉既然天地都喜欢酒,我喜欢酒就无愧于天地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

已经知道清酒称作圣人,就不要再说浊酒称作贤人了既然贤人和圣人都喝了,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为什么还要求神仙?喝下三杯就通晓了人生的规律,一斗过后你就与万物同生知道了酒中的乐趣,清醒的人如果要问,我不告诉他!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唐玄宗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 “长安 ”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 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①酒星:《晋书》: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享酒食。 ②酒泉: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置酒泉郡(今甘肃酒泉)。应劭注:其水若酒,故曰酒泉。这几句是说,天爱酒,要不为什么天上有酒星;地也爱酒,不然地上为什么有酒泉?句句有 “酒 ”,似醉犹醒,天地有知,我孤独、苦闷的心情,将何以解?写酒寓情,此其一例。鉴赏:《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伟大诗

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 时行乐。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 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这



要的是表达 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 “无相亲 ”三个字,场面单调得 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 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 ”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 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 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 “爱酒辩 ”。开头从天地 “爱酒 ”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

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的结论。接 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 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诗




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 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 “酒中 ”,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第三首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乐胜于神仙。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 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最后的结论就是: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便可以感 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须饮 ”,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 得出 “此乐最为甚 ”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 “谁能春独愁 ”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 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 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 “乐 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第四首诗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 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 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然后,诗人又拿神仙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



愁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f4c48dafa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