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赏析

2022-12-28 04:1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赏析》,欢迎阅读!
师院,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赏析



导语: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 【原文】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⑴

汲井漱寒齿⑵,清心拂尘服⑶。 闲持贝叶书⑷,步出东斋读⑸。 真源了无取⑹,妄迹世所逐⑺。 遗言冀可冥⑻,缮性何由熟⑼。 道人庭宇静⑽,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⑾。 澹然离言说⑿,悟悦心自足⒀。 【注释】

⑴诣(yì):到,往。超师院:指永州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禅经:佛教经典。 ⑵汲(jí):从井里取水。 ⑶拂:抖动。

⑷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又叫“贝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也作佛经之泛称。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

⑸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了(liăo)懂得,明白。

⑺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⑻遗言:指佛经所言。冀:希望。冥:暗合。 ⑼缮性:修养本性。熟:精通而有成。 ⑽道人:指僧人重巽。缮:修持。

⑾膏:润发的油脂。沐(mù):湿润、润译。 ⑿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⒀悟悦:悟道的快乐。 【白话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创作背景】

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元和元年(806)当时,柳宗元住永州龙兴寺。龙兴寺在城南,住持僧为重巽,坐禅于龙兴寺净土院,与往在龙兴寺西厢的柳宗元相邻。由于重巽是楚之南的“善言佛者”,故称其为“超师”。柳宗元于永州好佛求其道,主要是拜重巽为师,或请其讲“佛道”,或到净土院读佛经。

柳宗元生活在一个腐朽衰败的时代,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客观上受到无数打击,主观上又受到儒、释、道“三教调和”思想的限制,结果才不得施展政治抱负,贬斥终身,壮志未酬,走完了悲剧的一生。他像当时大多数有志于积极用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在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上坚信儒家学说,以实现尧、舜、孔子“圣人之道”为奋斗的最终目的;同时又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崇信佛教,主张“统合儒释”(《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不过,他的崇信佛教,与王维愚妄地佞佛逃世不同,与白居易以信佛寓“独善之志”也不同。他是把佛教与诸子学说并列看待,想从中找出积极有益的内容作为济世的手段,以实现“辅时及物”的理想。不幸的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如愿,由于自身思想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因素和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倾向,最终落入了佛教唯心主义的泥沼。特别是在他遭贬永州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前途无望,更促使他到佛教中去寻求宁静与解脱,其时佛教对他的消极影响就更明显了。此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情境下创作的。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032430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