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关系状态的相关研究

2023-01-03 14:2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关系状态的相关研究》,欢迎阅读!
人际关系,性别,角色,状态,类型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关系状态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状态以及人际交往现状,并探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交往状态之间的关系。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修订版和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河南师范大学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发现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男女大学生中均有分布,其中双性化为主要类型。得到了双性化个体在当今大学生中的分布最广泛,该类型个体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呈现出显著地优势;而且男性和女性化正性品质与人际关系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即男性和女性正性品质对人际交往均起促进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性别角色;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未分化;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253-02 1.引言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一直将人们的性别角色以两极的方式划分,并赋予一定的文化认同,认为女性就应该拥有社会所认同的某些女性品质(如:端庄,温柔,心思细腻等),而男性就应该培养自己那些符合男性的品质(如:勇猛,强壮,坚强果敢)。

最早打破性别角色两极化,开启性别角色四分法量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他于1974年设计了第一个性别角色度量表,并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7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27%32%的受测者为双性化人群。从此以后以双性化为主要突破点的性别角色四分法广泛被人们接纳。

近年来,国内也相继出现大量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其中,钱铭怡等人率先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进行了重新修订,加入了男性和女性负性量表,由原来的4个分量表60个题项改编为包含100个题项5个分量表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在对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单性化个体;在对性别角色与个体自尊水平的相关研究中也发现:个体自尊水平得分最高的为双性化;关于性别角色与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同样发现:双性化个体显示出较低的焦虑水平,心理抗压能力较强;而关于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和谐度的相关研究均表明双性化个体在人际关系上较其他个体表现出显著地优越性。

由于国内对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开始较晚,并且对人际关系与性别角色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仍然以人际关系为因变量,同时分析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对在人际关系各个水平上的得分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男性化和女性化正性品质与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更加清晰性别角色与人际交往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方法

2.1 研究工具

2.1.1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修订版。该量表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性别角色量表,最初由贝姆于1974年根据社会赞许性编制。在本研究中总量表α系数为0.794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正性量表α系数分别为0.7470.728均大于0.7,表示信度是可靠的。KMOBartlett的检验系数为0.782,大于0.5,因子分析结果:累计解释变异55.439%


2.1.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修订版。由郑日昌等人编制。在本研究中该量表α系数为0.850,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KMOBartlett的检验系数为0.872远大于0.5,因子分析结果:累计解释变异62.965%,表明本研究的效度也比较高。 2.2 研究对象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从大到大四一共抽取500名被试,发放量表500分,回收473份,选取有效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

2.3 数据分析

数据录入后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最后进行数据整理。 3.结果

2.1男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分析

男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出现了显著差异。总体上来说女生的人际关系要好于男生(F=11.686P=001),其中女生在待人接物和与异性交往方面能力均比男生强(F=32.372,P=000);(F=12.987P=000)。在人际交谈和交际交友两方面二者差异不显著。

2.2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

不论在男生还是在女生中间双性化个体都占据最大比例,其中男性被试中双性化占70.67%,女性被试中双性化个体占71.33%。而未分化个体在男女两性中都占很小一部分,而比较有趣的是在男性被试中真正属于男性化的被试人数却小于属于女性化的男性。

2.3 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关系

在人际总分、交际交友和异性人际三个方面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被试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人际总分:F=3.633P<0.05;交际交友:F=2.939P<0.05;异性人际:F=4.144P<0.01)。

多重比较我们发现:男性化和女性化者的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双性化与男性化和未分化被试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双性化被试在人际总量表及个分量表的得分普遍比其余三个性别角色类型低(即双性化被试的人际关系状态明显比其他群体好)。

为方便深入分析,我们把性别和性别角色进行交叉命名:性别角色为男性化的男生为典型男生;女性化的女生为典型女生;双性化男生为中性男生双性化女生为中性女生;其余为男性化女生女性化男生。在交叉统计后,不同组合类型的被试在人际总量表和人际交往各个分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典型男生、典型女生、中性男生、中性女生、女性化男生、男性化女生、未分化男生、未分化女生八种类型的被试在除交际交友方面之外的四个变量上均出现了显著差异。

2.4 性别、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总体质量上,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而性别角色的主效应显著。说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被试的人际状况总体上呈现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女性化个体的人际关系总体上要好于未分化个体;而双性化个体的人际量表总分比其他三种性别类型的被试都低(即双性化个体的人际关系显著优于其余个体)。不同性别角色的异性人际也同样出现了显著差异;成对比较显示双性化被试在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人际关系时优于男性化被试;另外,不同性别的被试在待人接物分量表上也显示出了明显差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063d49395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