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思远人》和晏殊《蝶恋花》古诗词比较阅读

2023-03-14 01:0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晏几道《思远人》和晏殊《蝶恋花》古诗词比较阅读》,欢迎阅读!
晏殊,蝶恋花,远人,古诗词,比较

晏几道《思远人》和晏殊《蝶恋花》古诗词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蝶恋花 晏殊

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来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词的首句开始就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烘托主题。明两人分离之远。

B.第一首词中红笺为无色是因为情到深处,女主人公不停流泪,写信时泪水落到纸上使其褪去了颜色。

C.第二首词的首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外物抒写心情,透露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D第二首词的次句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弥漫着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燕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

2.这两首词都写到无处寄书,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第一首词何处寄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归鸿无信之果,又是泪弹不尽之因;第二首词何处以问句收束,将女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增加绵延不尽的情致,耐人寻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


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比喻错,是拟人,菊花上笼罩着一层轻雾,好像人脉脉含愁,兰花上滚动着露珠,好像人在默默哭泣,赋予菊花和兰花人的情态。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应着眼全篇,要抓关键词赏析,分析作用时应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分析该句在诗词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分析两首词无处寄书表达效果的不同,主要从手法、内容情感两方面入手,注意结合全词赏析,弄明白为何寄书,刻画人物行为时运用的手法,比较两者的感情。《思远人》中抒情主人公的恋人音信全无,所以发出了何处寄书的疑问,然后洒泪研墨写信,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这里要明确运用的手法是夸张,承上启下,点明了人物内心的无助,既是归鸿无信之果,又是泪弹不尽之因,可见诗歌是通过寄书来逐步表现出情感的深化,突出主人公的深情。《蝶恋花》则要了解寄书前,女主人公独上高楼,却不见对方,所以才有了寄信的想法,注意前一句和后一句,一个理想一个现实,有一个落差,注意点明对比的手法,要注意女主人寄书的心理活动,山长水阔知何处表明的是不可见的怅惘。 【点睛】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是否正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096871132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