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俱乐部健身节能器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

2023-01-17 13:2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健身俱乐部健身节能器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欢迎阅读!
健身节,俱乐部,健身,器材,利用



健身俱乐部健身节能器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健身俱乐部作为现代的运动保健项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推崇。健身俱乐部以健身器材为主,而健身器材又多为能源消耗为主,随着现代能源储量的紧张,节能观念的进一步加强,健身节能器材的应用以及推广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健身俱乐部为主体,分析健身节能器材覆盖率低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推动健身俱乐部的健身节能器材推广。

【关键词】健身器材;节能;创新;俱乐部 1.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所谓健身节能器材是健身器材中一种将运动时产生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一种新型健身器材。

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常规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已经出现供应不足的危机,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和我国等都在积极开发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事运动和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但人们在运动和健身时所产生的能量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使用一种既能健身又能把健身时所产生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新型健身器材成为了健身运动的趋势。

传统健身只注重用体能消耗来提升人体的素质,忽略了体能推动器械所产生的动能,在健身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大量的体能消耗被浪费。如果利用通过运动健身器材与发电机配合来进行小型发电,例如纳米发电机等等,将健身过程中身体运动和肌肉舒展过程中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达到发电的目的,可以为小型便携设备提供一定的电能。节能器材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长征时期我国的电报便是采用运动转换电能进而工作,又如我国自行车上较早便有一种灯通过车轮转动转换成电灯所需的电能。在新世纪能源紧张的今天,随着健身器材的普遍使用,其所产生的能量不容忽视,重视健身节能器材的推广普及,可以有效利用和回收健身过程中产生的洁净能源,对节能环保有着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运用现状

目前,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一家健身房安装了一种特殊改装的脚踏车,它利用人们的运动来产生可循环再生的绿色能源。该装置是用一个电池把几辆脚踏车连接起来,以储存人们运动时产生的能量,并用交换器把训练设备产生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健身房里的其他设备如需要用电时把插头直接插入一个电源盒就可获取电。当30-50人同时锻炼,这套设备就如同一个发电机,假若每台机器产生100W的能量,那么40台机器就能同时生产4kW的能量,可满足健身房除空调外所有用电要求。我国广东深圳的伊诺飞生产的技能减碳发电健身车,可以有效的将运动所产生的能量直接存储在外部蓄电瓶,并可作为应急电源使用,能带动400W以下电器,如:日光灯、风扇、笔记本等各类数码产品。据德州新闻网消息,一款不需外用电能源,将人跑步时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新型跑步机在山东宝德龙健身产业集团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此款跑步机由山东宝德龙健身产业集团自主研发设计,已获得外观设计专利。因其环保节能、外观时尚,刚刚下线就被法国、德国、芬兰等国家的销售商看好,与企业签订了500多万元的生产订单。




3.健身俱乐部健身节能器材的使用现状

查阅了近10年来国内外中文类体育期刊、其他学科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期刊。归类了目前国内外健身器材的种类与具有产生再生能源健身器材的种类,解了各大健身房对健身器材能源利用现状,对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和管理者进行调查、访谈。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对收集的各类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国内节能健身器材现状使用并不乐观:

目前调查的健身俱乐部中只有8家俱乐部已使用健身节能器材,使用率仅为16.6%,而未使用健身节能器材的俱乐部有36家,还有8.4%的俱乐部根本就不了解健身节能器材。

在调查的俱乐部会员中有5人所做的重量在2500kg以下,占有率为16%252500-3000kg50%243001-3500kg,占有率为48%1人所做的重量在3500人以上,占有率为1%

在此我们通过重力势能公式计算出:当一个会员所做重量在2500kg以下的重量时,能产生大约12500焦耳的能量;所做的重量在2500-3000kg的重量时,大约能产生15000焦耳的能量;所做的重量在3001-3500kg时,大约能产生17500焦耳的热量;所做的重量在3500以上时,大约能产生20000焦耳的热量。当50人、100人同时运动时产生的能量将会更多,而目前,这些能量却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而是白白的浪费了。

在对50名会员的调查中,有84%的会员表示愿意使用健身节能器材,12%的会员表示可以接受使用节能器材,只有4%的会员对使用节能器材不重视。

通过对健身俱乐部管理者调查研究发现,价格以及效率是其选用器材最为关切的主要方面;对比当今健身节能器材,我们不难发现,与普通健身器材相比健身技能器材的价格大都较为昂贵,例如较为普遍的健身车,普通款价格为1500元左右,节能款则需要11500元左右。健身器材作为健身俱乐部最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同时对于健身俱乐部来说也是较大支出重心,价格的昂贵以及其所带来的低效率不利于健身俱乐部在市场环境中有效的形成对外竞争力;更多的健身俱乐部管理者称现今的健身技能器材生产企业技术不够完善,因此他们更宁愿进行观望,等待节能器材技术较为成熟之时,成本才能一定程度的降低。

目前大部分俱乐部没有使用节能器材的原因主要与节能器材的价格、节能器材的维护成本、对健身节能器材的了解程度有关。认为健身节能器材的价格过高的占有率为54.2%节能器材的维护成本高的占有率为44%对节能器材不了解的占有率为4%。从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主要影响节能器材引进的原因是节能器材的价格和节能效果。

健身俱乐部是新兴并发展的一个市场,由于其历史较短,专注于其市场的相关政策较少,特别是对于健身节能器材购买补助措施。政府对于健身俱乐部市场缺乏有效的观念引导没有充分的观念引导,多数的健身俱乐部的节能意识便不够强烈。而多数健身俱乐部又不愿投入过多的经费进行设备的采购,导致了健身俱乐部无法大力进行健身节能器械的推广和使用。我国政府目前已对多种节能产品进行了购买补助措施。如节能冰箱,节能电视,节能汽车等。同样都是节能,但节能健身器材却还没有补助措施,假如政府对购买节能器材进行补助,成本下降后,节能健身器材也将会很快进入人人都能买的起的普通节能产品的行列。同时,对节能环保起着重要的意义。

4.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健身俱乐部对健身节能器的使用率




还很低。健身节能器材的价格过高,维护成本过高。俱乐部的管理者对健身节能器材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政府对使用节能健身器材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要从源头上改变这一现状,首先生产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够有效的为企业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更大程度的易于产品在市场的推广和普及。健身节能器材生产企业,其产品服务对象为健身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真正需求与其产品特性比决定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普及度。节能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能器材的研制更具时代的意义;健身器材在进行节能器材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客户观念为参考依据,同时加快技术创新,最大限度的促进健身节能器材的市场推广。

其二提升俱乐部管理者对于健身节能器材的重视度。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某项技术的过低评价不是因为其自身技术含量不够,而是因为我们对其的重视度不够;由于重视度不高,我们不会过多的进行了解其性能相比其他产品具有怎样的优势以及其在竞争中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提升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节能器材的重视度,能够使其获得俱乐部更多的关注,也能有效的将其优势性能较为全面的展现于俱乐部管理者面前。同时提升健身节能器材的重视度能够长久的巩固健身节能器材在俱乐部的地位,更大程度的促进健身器材的推广。

其三加强政府的市场调控措施。政府在市场中的空管调控功能不容忽略,强政府对于健身市场的调控才能持久有效的促进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首先加强其行业的政策支持,例如,在推广健身节能器材的阶段,政府应当积极拟定相关政策,对采用健身节能器材的俱乐部进行一定的物质补贴,提升其对于新技术的推广热情。其次加强对健身俱乐部市场的观念引导,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的促进健身俱乐部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以及发展观念。当今时代,健身市场体系必须依靠政府对其有效市场调控管理,引导行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责任观,实现持续的市场发展。

总之,节能是新时代的要求,是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主要体现;只有各方面协手共建,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健身市场能够有效的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健身节能器材的广泛推广以及利用还能一定程度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健身市场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夏先福.现代健身器材的发展趋势[J].中国自行车,2001(2):44. [2]石月红.“节能、健身两不误[J].社区,2009,11(6),32-33.

[3]王龙飞.浅析我国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其发展现状[J].安徽体育科,2004(1):2-3.

[4]王进.我国娱乐健身市场现状及发展思路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1(4):7-9.

[5]张雪飞.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定价与经营[J].成都体育学院学,2004(3):32-33.

[6]卓志伟.对我国健身俱乐部管理状况及未来模式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2):38-3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0a5821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