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2-09-01 18:1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欢迎阅读!
古诗,审美,初中,教学,教育

初中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对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课本选取的古诗词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以审美的感受、审美的赏析、审美的创新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 审美教育 审美创新

中国因为诗词而闻名于世界。在浩瀚的诗词海洋里有数不尽的精品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素材。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素材是精品中的精品,内容丰富,形式优美,意境深邃,情感浓郁,思想纯正,多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无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我们在教学时,应当有一种主导思想,诱导学生进入到美的世界当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度,审美赏析品味,审美创新思维。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1.我们应该学会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读和讨论,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深入教材,领略诗词中蕴含的自然美、人物美、语言美、社会美等。要求老师在对诗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把握好诗词的中心思想,在引导学生的感悟体验时,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如对李白《渡荆门送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苏轼《水调歌头》等诗词可以先进行真挚情感的讨论;而对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夜雨寄北》等作品可以先进行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向往自由的一些讨论。充分的让学生的思想投入到作品中去,激发他们对审美的感受力度。

2.不断的朗读,通过平仄的变化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情感美

朗读是对诗词理解的根本途径。诗词创作的初衷就是用来歌唱的,所以它是平仄押韵的,不断的朗诵就会给人音乐的旋律美感。真正理解诗词的旋律之美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奔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凄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娴雅等不同的美感就会成为学生内心真正的体会,不再是老师简单的教授了。所以,朗读是让学生感受诗词内涵的有效手段,朗读回到课堂,让课堂书声琅琅,对诗词的鉴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意境美,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是理解的翅膀,高峻的高山,壮美的三峡,连绵的大青山,巍峨的万里长城……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有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章符号才能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才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才会自然跳脱出来。可见想象对我们的诗词鉴赏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老师应当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将文字变成图画,想象诗词的意境,让画面从单纯到不断的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也就会逐渐的形成。让审美意识能够自然的融入到诗歌中去,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度。通过不断的练习以后,学生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会真实感受到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孤寂凄凉;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体会到送别军人的哀愁和心酸。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赏析能力


通过赏析诗歌修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赏析能力。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地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手法将个人身世与国家的破败形势联系起来,形象地表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赏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心中的凄伤。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诗歌中运用的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增强其赏诗的能力。

通过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赏析能力。诗歌创作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多,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赏析这些手法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领悟诗歌丰富的意蕴,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赏析能力。

在比较鉴赏中加强培养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比较是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审美鉴赏能力离不开对艺术形象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鉴赏实践。它可让学生细腻地感受诗的艺术美,培养学生求同与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淮上与友人别》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就让学生从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手法两方面进行比较鉴赏。《淮上与友人别》抒发了友人间的离别之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除写惜别之情外,还写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鼓励。抒情手法方面,《淮上与友人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杨花愁杀渡江人句中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直抒胸臆,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接表达出对分别的乐观豁达态度。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鉴赏,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两首诗的感悟、记忆、理解,还可培养学生求同存异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更加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更加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学习语文的古诗词也可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可以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现诗词中的美,老师可以尝试着引导他们进行美的创新,创作出属于自己生活中真正的美。这种美的创新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写作来进行完成。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老师可以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相同的画面,用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能够用自己的笔进行创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加的丰富。比如,在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明月、清泉、竹子等事物来想象自己生活中相同的画面;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利用动与静,光与声,人与景的一种结合学习写作的技巧,从而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并且可以以一种模仿、描绘的形式写一篇写景色的文章。在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回忆相同的情感意境或者是事情,并且真切的记录下来。这样就会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的具有一定的阅读品味,有情感,也就不会显得那么矫揉造作。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形成审美的感受力度,审美的赏析,审美的创新。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正如英国美学家谢泼德所言:如果我们发展了对艺术作出反映的能力,就可以使自己作为人所有的潜能更充分发挥出来。语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将学生引导进中国古代诗词的海洋里完成这种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时文玲 注重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J].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01期。 [2]赵成锋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文学教育(下),2010年,01期。 [3]覃可霖 也谈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改革[J].钦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14886f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