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022-04-04 17:5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欢迎阅读!
正月初一,农历,春节

春节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古称“元旦”。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为何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呢?因为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所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初一为高潮。在这一节日期间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即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每当春节,节日的热烈气氛洋溢在各家各户,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到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春节已经成了全球华人共同欢度的节日和民族传统。

在辛亥革命以前,我们国家一直使用中国传统历法;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发布政令规定,采用全世界通行的格里高利历(公历)为国家历法。但传统历法在民间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农村或其他较封闭的地方的老百姓都更愿意按旧历安排生活。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这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19137月,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呈文提议定农历元旦为春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得到时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批准,从而变相恢复了传统历法在中国的合法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再次确认采用格里高利历为国家历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1223日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也等于承认了传统历法的地位。因此,我国在事实上形成了两种历法并行的局面,我国出版的日历上往往均标注公历和农历两个日期。顺便说一句,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很多人就把日历上同一天标注的农历和公历误认为是阴阳合历,这是不对的。阴阳合历指的是农历的历书中,既有以月亮运行为依据的大小月安排,也有以太阳运行为依据的二十四节气安排,看传统的历书就能一目了然。

由来与传说 春节习俗: 各地年俗:北京过年主打逛庙会,广州游花市,苏州除夕听寒山寺钟声,海南“吃新”四川:进入腊月后,就开始腌制腊肉,灌香肠,有猪的杀猪(吃刨汤),没猪的上街买肉,除夕团圆饭桌上腊肉和香肠是少不了的。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年初一清晨,在农村,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为驱邪,乞求全家兴旺平安。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



贴春联和门神

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福”到了(过年集齐五福)

春节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


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每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妙,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就这样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的“福”字图案多种多样,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均有出售。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作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派“红包”

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是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西方的“圣诞老人”身份是“天使”,中国赐给压岁钱的是长辈,不需要化妆成天使。我们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自己营造的天伦之乐、和谐境界。

许多人觉得现在的年味淡了,这由许多现代社会的原因。如何避免过分功利化,是个大课题。你看,压岁钱本意是表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精神元素重于物质元素,可现在有些人却只看钱数不看人情。我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表弟,家庭聚会之后就一直跟妈妈抱怨:“舅舅太抠门了儿,压岁钱才给了一百,我给他磕了三个头了,太亏了!真是现世的悲剧,小小年纪就只认钱不认人,把人伦情义和礼仪当做商品,论假出卖。拜金主义腐蚀人心,殃及童稚。压岁钱的红包月给越大,渐成攀比之风。

挂年画、爆竹、祭财神 拜年

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人们便用“贺年卡”以及现在的扣扣、微信、微博等相互投贺。

于是俱进,引进科技成果:从桃符到春联,从贺帖到手机短信和网络诗歌,就是与时俱进。

回家过年·天伦福

人伦情义是年俗文化的精髓 中华传统节日注重人伦感情。过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功利境界回到天伦境界。2013年的春运有31亿人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把整个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日本的人口加在一起,一个月里面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堪称地球的大迁徙!什么伟力能掀动如此大的迁徙?——人伦情义。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什么,不投入感情,除夕团圆饭只是吃吃喝喝,压岁钱只知道钱数,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发贺卡只是文字游戏一切年俗只是古旧枯燥的形式。而一旦注入了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

近来过年,人们更加注重重温家庭与人伦轻轻,以及友情、乡情、爱情......更加看重团圆、团聚、团结。2012年的春晚就突出了“回家过大年”的主题,现场的年轻观众给父母鞠躬拜年,令老人们感受到一种温馨;淳朴的农民朱之文唱的《我要回家》引起广泛共鸣,成为荡漾中华大地的主旋律。北京理工大学学生赵某经过39个小时的火车,换乘3次汽车,用了三天半才回到家,当风雪归来的她与奶奶紧紧相拥的那一刻,中华民族的人伦情感奏响了最强音。

出门在外的游子披星戴月地往回赶,为的是赶上除夕夜那顿热乎乎的年夜饭。除夕的年夜饭是团圆饭,是过年的仪式。不远千里冲风冒雪赶回来,不是单纯吃饺子,而是作为家庭


的一个成员赶回来参加阖家团圆的盛典,这是一种心愿,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心愿、责任与义务,常常还携带者一件件不远千里带回家的礼物,不论贵贱,都承载着人伦的温情。请看:

贵州的一位农民工,为节省200元路费,自己骑摩托车,风餐露宿,怀揣一支琴带回家给儿子,这支琴就花了他700多元,只要儿子高兴,他这个父亲就得到最大的安慰;一个做儿子的大学生,为当清洁工的母亲挑选了一对护耳带回家,只要妈妈耳朵不受冻,做儿子的心理就好受一些。这位父亲,这位儿子代表的是所有风雪归来的人,他们带回的何止是一份礼物,他们带回的是亲情,是温暖。这就是中国人的家,这就是中国人的过年。

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完年夜饭后,就会围坐一起守岁。现代人们大多是全家围在电视节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边聊天边看电视。也有人打扑克、打麻将、下象棋、猜谜语,说笑话,讲故事等。人们在喜庆中非得亲耳听一听“新年钟声”,那新旧交替的子时是守岁欢快的高潮。只有送走了过去的一年,引来了新的一年,人们才去入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878b0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