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新精神不足事例

2023-10-08 08:3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创新精神不足事例》,欢迎阅读!
事例,不足,精神,创新,教师

教师创新精神不足事例

一、守旧与创新,艰难抉择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某教师在教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对教材的改动引起轩然大波。本课的重心是让学生认清小括号的产生是符合客观需要的。情境图显示以下数学信息:某班有男生29人,女25人,全班一起去武汉欢乐谷游玩,过山车每次发车核载9人,所有学生体验完过山车至少需要发动几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改了两个数据,男生人数由29人替换成27人,女生人数由25人替换18人。学生自主解题后,反馈信息如下:

1.27÷9=3(趟)18÷9=2(趟)3+2=5(趟);2.27+18=45(人)45÷9=5(趟)

出现第二种方法后,教师加以干预:“能不能列出综合算式,脱式计算呢?”

学生创造出两套方案:1.27+18÷9=45÷9=5(趟);2.27+18÷9=27+2=29(趟)

这一过程引起了争论。后续教学中,教师分四步逐步递推对学生加以提点:

1.上述两种方法有什么异同?2.为什么算式相同,结果却截然不同?3.你倾向于哪种方案?说明理由。4.能出个主意改变运算顺序,先加后除吗?可是不管教师如何暗示点拨,小括号就是“难产”。直至一位学生说添上小括号就可以破解,才给教师台阶下。这位教师马上就坡下驴见好就收,仓皇进入复习巩固阶段,可是学生练习反馈的


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对此处理,听课嘉宾和评委产生严重分歧:

观点1:这样的改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丰富性,但与教学目标大相径庭。学生初遇小括号,教材中的原始数据具有更好地揭示小括号用途的功能,因为两种性别的学生的人数均无法单独被9整除,而学生受能力所限,计算29÷925÷9都会碰壁,必然“穷则思变”,寻求先求总数再做除法的办法,小括号自然会应运而生。而数据更改后,学生有了捷径,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导致小括号迟迟不能出产。

观点2:这样的改编不但可以发展思维,展现策略的丰富性,还能揭示小括号的产生是客观需要的产物。在教学中尽管小括号的出产一波三折,甚至是教师“独裁”之言,是由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不力引起的。即便如此,学生仍然清晰地认识到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他们在练习中的表现就是明证。教材中的数据对于小括号的问世肯定更有说服力,但这种说服力是人为操纵的结果,重视了学生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却淡化和弱化了小括号产生的必然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8e1f5808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