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自然如诗如画——评郭风《汗颜斋文札》

2022-12-28 08:3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朴素自然如诗如画——评郭风《汗颜斋文札》》,欢迎阅读!
如诗如画,汗颜,朴素,自然,郭风《



朴素自然 如诗如画 ——评郭风《汗颜斋文札》

许培元 (一)

郭风的《汗颜斋文札》,收入作者1988年以来的散文、随笔“旅踪”等新作100多篇,约30多万字,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湄洲日报》印刷厂印刷,是一部朴素自然、如诗如画的力作。 本书问世,有一段小插曲,出版社发排后,“只是出于某种原因,未能付印”,省委宣传部老领导王仲莘给我通了信息,作为著名散文家郭风的乡亲,我十分“汗颜”,于是“拔刀相助”,由《湄洲日报》印刷厂印刷。郭风1997819日在后记中郑重提及此事,又令笔者“汗颜”不已。因为作为乡亲,我们对郭风的关心、帮助太微乎其微了。对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散文大师,在莆田为其盖一座文学馆,他也当之无愧。

文学界慧眼识珠,《汗颜斋文札》最近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郭风,再次为莆田“文献名邦”增光添彩。新千年前夕,在庆祝湄洲日报创刊15周年座谈会期间,王仲莘示意笔者,评述一下《汗颜斋文札》,故欣然命笔。

(二)

郭风在“书名小记”中说:“如从一九三八年算起,我学文已逾五十载。如今已步入垂暮之年,深知无甚长进,汗颜、汗颜。……不过,对于散文之练习,至老未敢懈怠。”老骥伏枥也。 《汗颜斋文札》共分五辑,除第五辑外,大部是写莆田老家的人、物、事,谈莆田“稀饭”“书兴化水果”,写龙眼、荔枝、枇杷、杨桃、余甘、橄榄、兴化米粉、豆腐、焖豆腐、红团、红薯起,故乡的海味,莆田的早市等等。在“旅踪小集”中,第一讲广化寺,第二讲梅妃故里,第三讲江口,第四讲忠门。而后讲湄洲湾。在第四辑中,有自传散文八篇放在头条。因此,可以说,《汗颜斋文札》是一本莆仙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读之,一股浓浓的乡情、亲情扑面而来,令人温馨。 郭风1918年出生在莆田城内书仓巷,城里的山光水色、一草一木,郭风都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在“记莆田城关”文中,作者写了过去的古城墙,古谯楼,古牌坊。文中回忆道:“十字街上的这四座石坊,建造于明万历、嘉靖、天启年间,分别为陈经邦(礼部尚书)、郭应聘(兵部尚书)、周如磬(文渊大学士、宰相)等而立。不过,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似乎并不全然以官位的煊赫而受人尊崇;而主要以为官廉正,在朝不与权奸为伍以及博学多识(如陈经邦曾任神宗太子之师,周如磬曾为熹宗讲经等)和文事之盛才名重一方。”短短几行字,郭老为我们讲了莆田的历史、风俗、民情、传统美德。本文还有精彩的一段:

城关还有许多牌坊。其中最明显为了激扬后人意气以及赞颂本邑文风的,有两座木坊,它们分立于莆田县署外面一条街道的两端,始造于明;立于南面的木坊,匾额上书“文献名邦”,立于北面的木坊,匾额上书“海滨邹鲁”。我相信,像这样的牌坊给予全邑士人,包括近、现代当地知识分子有关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微妙的、深沉的、催人奋发的。 郭风对家乡、对故宅怀有一种赤子之情,眷恋不已。在《记书仓巷》一文中写道:“我在很小时便听说过,古代有一位儒者藏书甚富,曾于此巷建藏书楼,因而得名书仓巷。”文中随手拈来,又有一段十分美妙的描述: 在我晚年时,有时会忽然怀念起来的是,大概由于巷内多为果园之故,时有鸟类,譬如白头翁、八哥、斑鸠、黄鹂以及猫头鹰飞到各户屋顶上来;特别是早晨,从巷中走过,便听见喜鹊在屋上报喜。我总感到有一种田野风趣,又有一种世代相传的、持续的、固执的民俗气氛,出现在我的故宅所在的书仓巷内。

读之,好像在听一位老人讲述美丽的神话故事,也引发笔者当年美好的回忆。50年代初,赤脚进城读书,赤脚走在古谯楼前,散步在石牌坊下,接受过微妙的熏陶。假日,也曾与同学到“果园错落绿如棚”的后塘等处购番石榴尝鲜,此事






也曾勾起诗人彭燕郊的回忆,彭老特地来函,盛赞家乡的“番桃榴”“香菇豆”。说明郭风文中所描述的氛围和风趣,的确是“固执”的,能引起“全邑士人”共鸣的,特别会令游子“断肠”的民俗。此类描述,随处可见,在《菠菜》中,郭风穿插了“全雕白玉板,红嘴绿鹦歌”的民间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专利属于莆田。对莆田情丝万缕,缠缠绵绵,窃以为,这是郭风散文最大的特点,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无异舍本逐末。

(三)

何以如此?我想起了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段话:“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且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郭风笔下,虫、鱼、禽、兽、花草、果树,风味小吃,瓜豆海味等随手拈来,皆成美文,且字里行间充满乡情、爱情,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话)在《说莆田焖豆腐》中,郭老称赞乃“莆田的一种传统佳肴”,最后写道:“为此,我在岳母家中吃到的焖豆腐特别有味,以致有时会念及这件往事,这真是叫作说也奇怪。”在《故乡的海味》中,结尾写道:“嚼时似乎显得清淡、平淡,但又感到有一种难言的滋味,汉语中有成语曰‘耐人寻味’,家乡的花螺等物,在我的追忆中,似能出现此等境界。不过自己何以有如此感觉或联想,想想又觉得有点古怪。”郭老在许多美文中经常发此妙论,余音绕梁,令人震撼。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鲁迅诗曰:“无情未必真豪杰”,郭风也然。不信,请看《致亡妇》和《结婚的那一天》,郭风深情地写着:“我常常觉得你仍然在我的身边……这中间具有对我最亲切的勉励和体贴。……我们互相信任的、真挚的心一起跳动。”爱屋及乌,郭风赞道:“木兰溪是一条美丽的溪流。两岸果园生长龙眼、枇杷、荔枝、橄榄;村庄掩映于果园和鲜花之间。”因为郭风的妻秋声,曾在木兰溪畔的华亭教过书。《致亡妇》篇催人泪下,下放闽北一个小山村时,“你,能儿、芹儿只能和我一起去……我往往要到夜深……而你总是坐在煤油灯下等着我的敲门声。”我想,郭风是挥泪写下这篇悼文的,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为此,郭风对生他养他爱他的家乡怀着拳拳寸草心,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札》处处深情洋溢,“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也因此,莆田的山水特别美丽,这里的“少女像玫瑰那样美丽。这里儿童的眼睛像向日葵那样明亮,”莆田的水果、海味特别可口,“在岳母家中吃到的焖豆腐特别有味”……

(四)

资料显示,郭风1935年即发表小说,时年17岁,到1949年止,写了近200篇散文、诗歌。195782日,以胡雪为笔名发表散文诗《叶笛》,刊登在《福建日报》上,同年3月被《人民文学》刊发,被收入全国性多种散文选集和中学生阅读文选。郭风自己在谈散文创作体会时,也多次提及《叶笛》中的如下诗句:

那笛声里,

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 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 有太阳的光明。

从散文诗《叶笛》中可以体会几点,一是郭风的成名作写的仍是故乡的事;二是语言朴素自然,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三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四是散文诗中充满情——乡情和爱情,或曰对祖国的爱情。

以上几个特点,在《汗颜斋文札》中得到继承发展和升华。窃以为,《汗颜斋文札》是郭风90年代的《叶笛集》《文札》中仍然篇篇是散文诗,语言更加“平淡、平实、平白”“淡而有味,何可多得”“平中见趣”“词浅近,意深远,此等散文,非功力深厚者不易得。”以上这些话是郭风在《散文偶记》(压卷之作)中所写的,窃以为用来评价《汗颜斋文札》是恰如其分的。这里,用郭风自己的话来评述可能更加准确。

198598日,郭风在《关于“叶笛”和“你是普通的花”》中,引用上面提到的《叶笛》诗句后说:“这三个‘细节描绘’,不客气地说,是从我几十年间对于故乡风土的许多印象中‘精选’出来的。19851212日,郭风在《语文学习》上发表文章时说:“鼓舞作家孜孜不倦地创作的重要因素,是作家对于生活的爱,对于自然的爱,对于历史和人民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df7e33a4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