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与大暑和伏天的关系

2022-07-08 06:4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暑与大暑和伏天的关系》,欢迎阅读!
小暑,大暑,伏天,关系

小暑与大暑和伏天的关系

小暑与大暑和伏天的关系介绍:每年公历的77日左右开始,就进入一年最热的两个节气,即小暑和大暑。暑在汉语里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但到大暑,就非常热了。大暑的大字,有极限和极致的含义。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24节气里将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两个月,分别赋予两对相连的节气,且只是用大小进行区别。比如夏季小暑和大暑相连的两个节气,是一年里最热的一个月,人们常说的暑伏天基本与这两个节气重叠。而冬天最冷的两个节气是小寒和大寒。人类对自然界适应性是非常强的,但在最热和最冷的这两段时间,古人的应对方法也只能是潜伏起来,夏季三伏天的就有潜伏的意思,而冬天不仅人类要猫冬”(躲在家里过冬,在东北方言是躲藏的意思),昆虫也要蛰伏起来。中国按照24节气编制的历法不仅用4个节气表示这两个极端天气,同时,在这样的气候结束时,还又用2个节气分别表示这样的炎热或者寒冷气候要过去;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就表示暑热要结束,处暑的字在这里有终结、终止的含义。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则表示春雷震动,惊醒了在冬天蛰伏起来的昆虫。 小暑开始,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在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下,开始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部也进入暴雨季节,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一次。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在结束了梅雨期后进入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因此,在北方有小暑大暑,灌死老鼠的说法,同时也将小暑大暑说成小鼠大,意思为小暑节气的降雨会灌死小老鼠,大暑节气的降雨会灌死大老鼠。 小暑大暑两个节气基本与三伏天重叠三伏天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称,初伏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区别在于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干支历法)时中伏为10天,出5个庚日则为20天。三伏天我国许多地区可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高温天气,尤其一到 大暑节气,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媒体给出一个非常形象的名词,称作烧烤模式。三伏天人们避暑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外出,躲在树荫下纳凉,同时吃些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语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唐代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诗中,描绘了山亭古树,蔷薇飘香,周身清凉的山中消夏画面: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三伏天要注意简单的养生保健知识比如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知识。暑伏天,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而暑伏天过食寒凉食物,比如冰镇饮品或雪糕等,会导致身体变成阳虚体质。 阳消阴长,阴寒之气偏盛,表现体内阳气不足,畏寒肢冷,气息微弱,体倦嗜卧,整个人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出现问题一样失去了动力和活力。盛夏伏天,酷热难耐,但对于患有某些慢性顽疾的病人来说,则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冬病是在冬春气候寒冷时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咳嗽、哮喘、关节肿痛等。这类病人多因阳气亏虚,寒邪乘虚深入肺腧。夏季(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根据祖国医学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是调养人体阳气,根除寒痰的最佳时机,因此就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主要治疗方法有贴膏药(如三伏贴)针灸等,当然,饮食疗法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比如喝粥效果就非常好,尤其是体质虚弱的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药粥62种,清代名医王士雄甚至称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可见饮食疗法的重要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e4493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