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民生问题

2023-03-14 16:2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看待中国民生问题》,欢迎阅读!
中国,民生,看待,如何,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民生问题什么是民生问题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08生本2 梁成志 2008574208

从广义上说,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一系列民生问题不断呈现出来,例如: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和政府也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什么现今要特别强调民生问题?因为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党中央十分关注中国的民生问题,这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为民、爱民、亲民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践行。

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具有56个民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再生资源有限,人口就业压力大,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经济全球化,国家的各种民生问题正在放大。随着近三十年的开革开放,中国的政情、社情、民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富的积累必然伴随对财富保护的要求,对财富的合理分配要求日益升温。权益意识伴随着财富的积累而觉醒,必然带来一系列民生问题。它迫切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也只有政府在“有限”并且“有效”的道路上加速迈进,民生的问题才会有较为可靠的保障。

那么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什么样的呢?改革开放以来,既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30年,也是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的30年。五年来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所取得的成绩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和世界的瞩目。

第一,更加重视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在党和政府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下,城镇居民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02-2006年四年间,新增城镇就业35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80万人,超出了“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年度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基本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2004


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2007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增幅高出同期GDP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

第二,更加重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其他各级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与此同时,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500亿元。城乡基本医疗体制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开始试点后,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与此同时,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铺开。

第三,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从2004年开始,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这些重大政策和措施,对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更加重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26.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29.7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长14.5%12.1%。五年来大多数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针对近年来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的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旨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已经全面铺开。截至20076月底,全国656个城市中,已有586个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2007年计划安排廉租住房资金达到79.4亿元,超过2006年之前廉租住房资金总额。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我国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1标台,分别比2002年增长39.2%35.8%极大地便利了出行。城乡居民的信息通信更加畅通,城市居民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明显增加。

当然,改善民生问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现实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国家的道路,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此,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中国的民生问题是由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那么中国的民生问题应当怎样办呢?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从工作层面看,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让劳动者受到应有尊重。其次, 要把民生问题摆在首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第四,关注弱势群体。第五,鼓励关爱与照料困难群众。残疾人、儿童、老人、病人和生计所迫精疲力竭的人们。第六,减少社会排斥,完善机制和政策。做好教育投入,下岗工人培训,农民工培训。应该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规定。政策主导就业向法制规范就业转化。让劳动组织成批开发就业岗位。

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民生问题是我们国家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229bace98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