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举人”(上)

2022-04-13 16:3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说“举人”(上)》,欢迎阅读!
举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举人(上)

作者:徐

来源:《中国教师》2009年第05

举人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得较晚。尽管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诏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举荐贤才,文帝时又两次下诏,令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时,更是建立了制度化的察举制,但西汉时期,举人一词极其罕见。《史记》中根本就不曾见,《汉书》中,只出现了有限的一次。《汉书严延年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延年坐选举不实贬秩,笑曰:后敢复有举人者矣!’”西汉著名的酷吏严延年,因为举荐的人不称职,被削减了俸禄,对此他表示无奈:以后谁还敢再举荐人呢!如果不计《论语》中举逸民之类近似的说法,这是举人的最早见于记载。而举人就是举荐人才的意思,它的主语是各级官员。

举荐人才是举人最原始的意义,这一意义与察举制相终始,一直到隋朝,单纯地只有这一意义。唯一可能会引起疑义的,是汉章帝诏书中的一段话: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后汉书》卷三,清朝学者赵翼认为:举人之名,始见于此)放在历史的长时段来看,这里的举人贡士,不是单纯的名词,而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与《隋书》外州远县,仍踵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中的选吏举人,是同一个意思。

隋朝以前,举人很少见于历史文献,在《魏书》中出现次数最多,但也不过是有限的7次。无论察举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如何,举人的使用频率并没有大的变化,人们用的更多的是更加具体的举贤良举孝廉

隋朝设科取士,一改主要是由地方举荐的察举制,为朝廷设立科目、通过考试淘劣选优、予以任用的科举制。这一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颠覆了举人的概念。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主要依靠科举这一途径,而举人被压缩到了很狭小的空间。但在科举制度实行之初,人们依然沿袭过去的说法,继续使用举人这一概念,比如《隋书》就有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等等。实际上,举人是地方举荐人才到中央,个人举荐人才给朝廷,官员举荐人才给皇帝,而朝廷和皇帝不是举人的主体,而是取士的主体。

中国社会自唐朝进入科举时代之后,尤其是宋朝科举制度日益规范,举荐人才作为一种制度,逐渐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举人这个词,不仅没有伴随举荐制度一并消逝,而且应用日广,单纯就数量而言,或就出现的频度而论,是前一个时期的数倍,特别是它的意义也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一方面,举荐人才的意义依然保留着,另一方面,也用以指举荐到或到京城应试的人才。这也就是顾炎武所说的:举人者,举到之人。”(《日知录》卷十六)“举人既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也是一个单纯的名词。比如在《旧唐书》卷四之中,这一现象就同时并存。辛卯,诏文武五品已上四科举人中,沿袭了以前的用法;而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中,举人则有了新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23ea07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