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儿童意象的探究

2022-09-28 22:1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儿童意象的探究》,欢迎阅读!
古诗词,意象,探究,语文,儿童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儿童意象的探究

作者:翟翠敏

来源:《天津教育·上》2021年第01

【关键词】古诗词;儿童意象;探究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概念由此生成。象,即客觀物象,因诗人借此抒情托志,赋予其情思,有了主观之,所以称意象。儿童作为人物意象,在不少古诗词中都能见到。纵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112 册中的古诗词,儿童作为人物意象出现的有14首,其中作为课文分散到各个年级学习的有6首,3首集中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在这些诗词中,儿童的称谓有童子”“小娃”“稚子”“小儿”“小童”“垂髫等,诗中儿童天真烂漫、调皮可爱,诗词的情感基调一般都是欢快愉悦的,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开怀大笑或者忍俊不禁的,这大致是因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这些诗词虽意象同为儿童,但诗人抒情言志之意却不尽相同。从儿童意象角度辨析这类古诗词,整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笔描,直抒生命意趣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教材中描写儿童的古诗,多是以儿童意象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生动的儿童自得其乐图:铜盆取冰,彩线穿冰,敲冰狂奔,冰裂碎玉,整首诗形色夺目、声意俱美,可谓清新明快、情趣横生,那如玉磬般的清越冰声似乎一直余音绕耳。一个字,一面写的是儿童,小小巧巧,软软糯糯;另一面写的是快乐,创意弄冰、古灵精怪。如果不是诗人出自肺腑的喜欢和欣赏,怎能把孩童寒天弄冰的游戏,写得如此酣畅有趣、诗意盎然?

这类以儿童意象直接抒情的古诗词,关注的是孩童的懵懂情态,寥寥数笔细腻传神地勾画出一派天真、妙趣横生的孩童形象,诗人立意纯粹,其笔触和诗情都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感叹。在诗人眼中,这些儿童就是美好,就是本真,就是意趣,就是生命该有的样子,所以诗人的用词也都极尽朴实、自然,这种朴素的美感使诗境可感,诗情可触,读来令人感叹儿童之美纯净天成。

二、借抒情,寄托思想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古诗,诗人还借儿童这鲜活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怀念追忆之情。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儿童夜深篱落一灯明仍乐此不疲地挑促织,那动荡孑然的一团光影、戏耍叫呼的高低声音,如梦如幻,牵起诗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意。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冰凉秋夜已让诗人心生戚戚,儿童逗蟀的嬉闹欢乐更激发了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触景生情,他想到了什么?是似曾相识的童年身影,还是远方家乡的娇儿?近处梧叶声声,思乡殷殷情切。儿童,在这里就是家乡的思念、童年的回忆。 分析儿童意象为主的抒怀诗作,诗人大多都是闲居田园时所作,不管是隐居农闲还是思乡旅愁,也不管是壮志难酬还是春风得意,细细品读,诗中那种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那一个个憨态可掬、自然无邪的儿童形象,不正是诗人心灵世界所渴慕、心悦的真情真性吗?那儿童,不再是单纯的儿童,而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寄托着诗人的憧憬向往、怀念追忆之情,那鲜活丰满的儿童意象,成为诗人们回归田园的一种思想指引。 三、以言志,表明志向抱负

在描写儿童的古诗里,有一类特别的古诗。这些古诗里没有具体的儿童描写,而是通过儿童的语言谋篇布局,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或感悟。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虽然诗人在首句松下问童子点出童子这个人物,但这首诗并没有写这个儿童,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诗人是借这个童子揭示隐者的身份。所谓隐者,自是清高孤傲,不肯与世人俗人为伍,所以这个童子意象,成为诗人言志的楔子,同时他也是全诗的起子,首句之后以其回答之言铺张全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诗既描写了飘然若仙的隐者高人,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倾慕之情,也是诗人在间接地表明自己对这种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诗人的志向就是这样通过童子而抒发流露的。又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儿童却非写儿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借儿童一问写自己久客伤老之情,这个儿童也成为诗人感伤山河依旧、世事沧桑的引子。 像这种以儿童作为抒情言志的引子,借儿童对话作为自己言志载体的还有杜牧的《清明》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没有明写对话,但《清明》中的牧童遥指杏花和《小儿垂钓》中的遥招手”“不应人也是一种应答,以行动作答,更简明有力。其中,《清明》的遥指,让我们读出来什么呢?杏花深处的一酒帘在望,还有诗人避雨消愁的希望和喜悦。这牧童遥指,不也正是凄迷困境中的方向、愁绪迷茫中的光明吗?儿童象,在这里就是光明、希望的象征。诗人写己之情志,却由小童道出;诗人写忧郁伤情,却由稚趣反衬,诗心可谓清奇不俗,况诗中儿童之象如诗歌精灵,或隐或现,或动或静,诗歌意境更显新奇豁达,意蕴妙不可言。

在小学语文课本的112首古诗词中,儿童意象的诗词不算多,但因其诗风活泼、浅显易懂,和学生心灵贴近,教师往往会拓展不少类似的古诗词。如左思的《娇女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崔道融的《溪居即事》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些趣味十足的古诗词作为课本学习的补充,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有些含儿童字眼的古诗词,其儿童意象的意蕴和课本古诗词中的都不同。如吕本中的《连州阳山归路》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南朝、杜甫的《羌村》兵革既未息,儿童


尽东征、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这些诗中的儿童意象,成为诗人怀古讽今的载体。我们在进行拓展学习中,要注意辨析区分意象含义,基于同意象整合诗词,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分类积累,这样学生更能感受到诗词文化的丰富和魅力。 诗的意象是中国文化开出来的一朵审美之花。诗贵意,我们基于意象品赏古典诗词,以象解意,以象教诗,唤醒学生对诗词的思考,对诗词文化的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才会真正触摸到诗词的灵魂,回归到应有的教学轨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25977df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