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川”与“蜀州”再辨

2022-10-08 18:11: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蜀川”与“蜀州”再辨》,欢迎阅读!
蜀川,蜀州



蜀川蜀州再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一首经典送别之作,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脍炙人口。但是对于该诗的题目,是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是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历来众说纷纭。诸多权威的唐诗选本多作两解。各地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和青少年课外读物,大都题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到底蜀州”“蜀川哪一个更贴近王勃的本意,长久以来引发众多学者的争论。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做出了详尽的考证,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本人参阅了前人的观点,又经过自己仔细的查考,认为蜀川更为恰当。以下简单谈一下自己浅陋的见解:



先来看一下作蜀州的不当之处。

历来持蜀州观点的人所凭依的一条论据是:在权威地理志中只有蜀州,没有蜀川的记载。《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一《剑南道上·成都府·蜀州》:“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蜀郡。在汉为郡之江原县也。李雄据蜀,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为晋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为郡理此东三十里,因省晋原郡以併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县,取旧郡名也。隋开皇三年改属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晋原等四县属蜀州。①又《旧唐书·地理志》:“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天宝元年改为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蜀州也。领县四,户五万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万六百九十四。至京师三千三百三十二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七十二里。②可见,唐朝蜀地的行政建制中的确有一个蜀州,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由益州分置,下辖晋原、青城、新津、唐兴四县。这一地区在今天四川省新津到郫县青城山一带,州治晋原即今四川崇州市。



但若考订王勃生平,就会发现蜀州的建制在王勃卒后。据《旧唐书·王勃传》:“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②虽然史学界对于王勃的生卒年尚有争议,但一般介绍都把他的生卒年定为650676年。如果王勃卒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676年)而蜀州设置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那么王勃卒年早于蜀州设置的时间。换言之,王勃卒后十年唐朝方才设置了蜀州。



蜀州观点的人所凭依的另一条论据是:蜀州多次出现于唐人诗文中。但是详加考订就会发现,唐人诗文中写到蜀州的,都在王勃之后。



那么作蜀川又有什么证据呢?

首先,蜀川为唐时对蜀地,特别是成都平原的的泛称,并且这种称呼袭用已久。早在东晋时,史学家常璩就在他的《华阳国志·蜀志》多次提到蜀川。例如在谈到李冰治水时:是以蜀川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也。③可见,至少在晋时蜀川的称呼就已存在了。






唐时的正史中我们也可看到这一称法,如《旧唐书·地理志·维州下》(维州)垂拱三年又为正州,天宝元年改为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维州。上元元年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陷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川,累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②维州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当时处于汉蕃相持地域,也是进入成都平原的门户。



翻阅《全唐诗》,我们也会在其他唐人的作品中看到蜀川的说法。比如王维《送崔五太守》剑门忽断蜀川开,万井双流满眼来。④白居易《蛮子朝——刺将骄而相备位也》蛮子朝,泛皮船兮渡绳桥,入界先经蜀川过,蜀将收功先表贺。④根据诗意,可以推断蜀川绝对不是一个确定的地点,也就是说不太可能是蜀州之误,而是对蜀地的泛称。



在王勃的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蜀川的出现。如《思春赋·并序》中写道:“若夫年临九域,韶光四极。解宇宙之严气,起亭皋之春色。况风景兮同序,复江山之异国。感大运之虚盈,见长河之纡直。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⑤文中将蜀川秦川并用,更可见蜀川的称呼确实存在。古人以川来泛称地域由来已久,比如我们久已习惯于用八百里秦川来指称陕西关中平原。



由此可见,在唐朝将蜀地称为蜀川已经相当普遍了,很可能已融入了唐人的日常生活习语中。



蜀川只为一泛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行政区划,若确切推求其所指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成都平原。上述引文就可作为例证。



其次,本人认为任何离开作品所寻找的根据,都应该回归到作品上来。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这首诗的题目,送杜少府之任××” ,王勃所要送别的这位姓杜的朋友将要去某地就任少府之职。少府是唐人对县尉的通称,县尉管理一县的治安,并非一州,如果王勃有意说明上任的具体地点,为何不说得更确切些,具体到蜀州下辖的哪一个县呢?



其他诗人创作过的同类题材诗歌,也可以作为参考。笔者发现,在诗题后所接的不定是一个确切的地点,可以不用地点,也可以使用泛称。如刘长卿的《送袁明府之任》和《送沈少府之任淮南》,尤其第二首诗与这首诗极具可比性。淮南为唐开元年间在全国所置的十五道之一。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作蜀州或作蜀川都是泛称,便不存在哪种比哪种更准确了。



根据整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判断,王勃在这里也似乎有意用泛称而非确指。的第一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通常公认的解释是: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作者用来泛称离别之地——秦地,而用五津来指称朋友前往的地方——蜀地,都非确指。据此,王并不一定要在题目中讲出朋友上任的具体地点,过分拘泥于小




节,也违背了全诗磅礴的风格,豪迈的气概。



笔者认为蜀州”“蜀川字形相近,或许为后人传抄带来的讹变,亦有后人有意改动的可能。在翻检类书时我注意到,《文苑英华》⑥中诗题虽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但题下注文为:集作川。《王子安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⑦中记载,明以来其集已佚,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本子乃明崇祯中闽人张燮搜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一十六卷。



看来,尽管文献的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明灭,我们还是可以用理性的分析尽量作出贴近真实的判断。



注释:

①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②沈昫.旧唐书[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④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⑤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⑥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⑦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陈晓明,西藏林芝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2eac027b9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