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2023-05-08 11:04: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欢迎阅读!
不足者,黄帝内经,温之以

《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

味”

中医养生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治未病”,也就是俗话说的强身健体,防止机体发生疾病;一是“补不足”,也就是针对俗话说的“体子虚”。今天仅讨论一下关于“补不足”这一部分。

所谓“补不足”,无论气血阴阳,前提肯定得有“亏虚”。可是“气血阴阳”,一般都是不可见的,甚至连感觉都比较模糊。所以,中医又将其归纳为两者“形与神”。

所谓“形”,也就是外形,包括身体可以被看见的所有,诸如高矮肥瘦都属于此类;而“神”,也就是“精”,一般指感知上的,如“精神”,并不能具体量化出来,却又真实为自己感知的不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是中医关于“形神不足”的治法基础。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一般来说,“形”不足的人,都是在外表可见的。我们如果究其原因,也就是“精不化气,气不生形”。所以,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寒”像,如形寒肢冷,多眠嗜睡,舌质淡红少苔等等。

为什么说“形不足”的原因,还是在精不化气泥?我们得先知道,“形”是怎么来的?在中医看来,形是气生成的,也就是内经的“气生形”之说。而“气”又从哪里来?内经说“精化气”。

要知道,虽然对人体而言,“气”是非常重要的,但身体本身并没有储存它、也是不可储存的。只能以“精”的形式存于体内。一切气的需要与消耗,都得从“精化气”而来。这一点,非常类似于我们现代“液体蒸发”的过程。

所以,无论是精化气的过程,还是化之后的“气”,都属于阳,形不足也就是阳不足,也就是阳虚生寒。因此,内经对“形不足”的治法原则,就是“温之以气”。

寒的程度较轻者,因为“气薄则发泄”,所以使用气薄的药味,诸如芳香、燥湿、淡渗三法,都属于此。三焦辨证基本遵循此理。如


果寒的程度较重,因为“气厚则发热”,所以使用味厚之品,或化精生气或温阳驱寒,扶阳派的四逆汤一类也是遵循此理。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什么是精?所谓“精”,就是人身之本,也是最有能量的精微物质。我们常说“精力”,其实是有精才有力。“肝心脾肺肾”皆藏精,而肾却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所以《内经》把肾称为“作强之官”。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但并非所有的饮食都会成为“精”,其间还有一个消化、吸收、运化的过程。

一般来说,精不足者,都是在“里”的。为什么会出现精不足?主要是因为五味不足,机体无以生化。其原理内经也做了清晰的阐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所以“精不足”的人,多出现里寒之证,外见体弱无力,失眠多梦,甚至上热下寒等等。五脏皆藏精,所藏之精从哪里来?水谷精微入胃之后,经胃的腐熟,化为营卫,经脾的运化,行脉中而成血。注意,虽然营血同说,但血与营是不能等同的。

《灵枢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所以“精不足”的治法原则,就是“补之以味”。

因为“味厚则泄,薄则通”,所以也不能过用肥甘厚味之品,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厚薄”得宜才是上策。但仅论“补之以味”一说,则主要指肥甘厚味甚至“血肉有情之品”。

以上,就是我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解,不尽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教,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3110653de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