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外:企业的模仿战略-管理资料

2023-02-26 06:0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创新之外:企业的模仿战略-管理资料》,欢迎阅读!
模仿,之外,战略,创新,资料

创新之外:企业的模仿战略-管理资料





当然,我们说的模仿,不是简单的抄袭和伪造,而是基于现有产品的一些细微改进,也就是“微创新”。而且模仿也不是简单的复制,太多失败的模仿者往往没有打开并破译包含着模仿对象成功密码的黑匣子,只是简单地理解魔方原型,却未能领会该模式的复杂之处以及运行要求的基础能力。总而言之,失败的模仿者并没有把模仿原型转化为能带来同样效果的摹本,而成功的模仿者则充分地领会了模仿对象的精髓,并能有所改进,体现差异化的特点。 这是一篇值得中国企业反复研读的文章。虽然和企业整天高喊创新,但创新现状并不乐观,而且还集中在技术创新方面。石家安的这篇文章,指明了什么是“好的”模仿,什么是“不好的”模仿,为那些善于模仿的中国企业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模仿大行其道的时代,只靠无心插柳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只有将“创新”和“模仿”结合起来,打造“创新模仿”优势,有能力破译创新成功者的密码,还能有力地遏制后来的模仿者。

石家安还对前些年流行的“最佳实践”提出了质疑。在对他的访谈文章《模仿有理》这篇文章中,并认为学习“最佳实践”,动不动就“对标”,往往会导致“愚蠢的模仿”,因为很多企业往往并不了解模仿对象真正成功的原因,即便成功也是靠运气。这个观点和管理大师:C.K.普拉哈拉德的观点非常一致,他在刚刚发表的文章《别迷信最佳实践》一文中劝解大家,不明所以地学习优秀企业,往往会陷入一种东施效颦的误区。

富有中国特色的山寨企业就是一种典型的模仿,甚至石家安的新书《Copycatt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山寨的意思,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无论是“山寨之父”联发科的模仿战略,还是天宇朗通从山寨到品牌的崛起转变,以及被互联网界称之为


“全民公敌”的腾讯,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模仿战略的精髓。那就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之上,做一些局部改进,以更低廉的价格,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所以,不要歧视模仿,模仿自有道理。企业要做的是,洞悉何谓正确的模仿,从而制定出自己企业的模仿战略。模仿有理,更有道,这就是这个专题想要传达的主题。

以下为《模仿战略》全文:

不创新即灭亡。在商业界,人们推崇创新如同膜拜神灵,对模仿却大加责难。我们认为,企业之所以效仿他人是因为拿不出任何原创的东西,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其实,人们眼中的“创新者”有许多都是“模仿者”,而且其中不少模仿者的表现远胜过创新者。IBM公司就曾经被彼得?德鲁克称为“世间最出色的创造性模仿者”。而苹果公司虽是世人眼中最成功的创新者之一,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拿现有技术进行组装罢了。

事实上,模仿不仅和创新一样关乎企业的生存和繁荣,而且对创新的高效实施有着重大影响。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自古以来就依靠模仿战胜恶劣环境、制造生产工具、超越竞争对手及引领一时风骚的强者。在这个方面,商界与自然界并无多大区别——没有一家公司能在所有时间、所有方面都做到创新,它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模仿别人。

本文将模仿定义为对创新或开创之举的仿效、复制或重复。剽窃、伪造等一切非法的模仿,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模仿者的成功有其内在的原因,比如能搭创新者的顺风车,可以避免下错,有机会修正先期产品的缺陷,一上来就享受成本优势等,另外,模仿者不易自满,而且可以在参考诸多模式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可是,商场上的模仿者数不胜数,为何只有一部分能够出类拔萃?原因在于,失败的模仿者没能打开并破译包含着模仿对象成功密码的“黑匣子”。它们过于简单地理解模仿原型,并希望通过简单复制达到同样的效果,却未能领会该模式的复杂之处及其运行所需的基础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3bc39ff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1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