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古诗词(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022-08-13 23:15: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后古诗词(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欢迎阅读!
古诗词,山道,课后

课后古诗词(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导入门】

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等。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

今天,我们学习就来这首《丑奴儿》,一起读。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一、自学径 【标段落】 【圈词语】 【解诗题】【辨诗体】

丑奴儿:即《采桑子》,词牌名。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 12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 了3万6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 【知诗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查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记音形】

强(qiǎng)说愁 【译诗意】

(一)逐句翻译

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层楼:高楼。 (我)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2.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强:竭力,极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3.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4.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二)全诗翻译

(我)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划节奏】 【初读文】 二、感知石 【划结构】【概内容】

1.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只好装出一副斯文的样子。

2.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情意篇

解读文本探主题(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三、解读园 【导方向】

(一)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二)“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而今”“识尽”有什么作用? (三)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

(四)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五)辛弃疾《丑奴儿》全篇写愁,上下篇用了三个“愁”字。《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中上阕里的愁和下阕里的愁有何不同? 【析诗文】 [解析]

(一)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1.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 2.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3. 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二)“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而今”“识尽”有什么作用?

1.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2.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三)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

1. 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2.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四)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1. “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 2. 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是可想而知。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


3.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提升]

(五)辛弃疾《丑奴儿》全篇写愁,上下篇用了三个“愁”字。《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中上阕里的愁和下阕里的愁有何不同?

1.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无根之愁,可说之愁,激昂之愁,做作清闲之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 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老年之愁,无言之愁,沉郁之愁,壮志难酬之愁。 【品读文】 四、拓展林 【探诗旨】

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滋味”“识尽愁滋味”的对比,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拓思维】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课文,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五、赏文亭 【赏诗法】

1.对比运用巧妙。通过“少年”时与“而今” “强说愁”与“欲说还休” “不识”与“识尽”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2.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3.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试牛刀】【诵读文】 六、积累台 【储积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绘板书】

【结语碑】

【总纲】【结语】

理解默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 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3cf43aa71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d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