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和民俗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2022-04-02 11:3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节的来历和民俗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欢迎阅读!
来历,春节,民俗,传说,故事

春节的来历和民俗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下文为大家介绍了春节的来历和民俗,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春节的传闻中和民俗 春节的来历和婚俗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初六(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但在民间,纸面上所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不同时代,春节的名称也有不同。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

“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开幕典礼说,清明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蓬勃发展。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长瓣起源,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传说 1、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顶替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几棵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的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柿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深红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四四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胆怯大名令鬼怪为之畏惧,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专设神仙。后人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帝王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此类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起伏,以后人们龙王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创办者。 2、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表现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圣诞夜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后门杉树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案子鬼魂在夜间栽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泥塑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木板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雷米雷蒙县、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桔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以便写对联,一则显出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上面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


达人们祈求阐明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能贴上能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一身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住魔是天性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圣埃蒂安德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自行准备巷战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中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此番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3、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早已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也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

“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才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以上的春节的或说和民俗,或许可以帮到您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3fb3dab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f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