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麦久事迹感想

2024-01-21 12:54:0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田麦久事迹感想》,欢迎阅读!
田麦久,事迹,感想



田麦久事迹感想

生在青岛的田麦久曾是一名优秀业余运动员,16岁时获得过全国少年运动800米和4*400米接力冠军。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体育学院,训练过度导致的多次伤病,让他无奈放弃了成为田径高手的梦想。这段经历,也让他在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后,将运动训练学作为了研究方向。1979年,田麦久去往联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留学。入学三个月后的一天,他在去上课的路上,被一辆汽车撞倒,身体多处重伤,左脚因粉碎性骨折继发深度感染,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噩运之下,田麦久没有沮丧。他以过人的毅力一边治疗一边刻苦学习,只用了不到两年,就完成了博士课程,其间还经历了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手术。19816月,田麦久顺利通过答辩,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体育科学博士。

80年代初,中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开始起步,并决定派团参加1984年残奥会,留学归国不久的田麦久担当了代表队的总教练,此时,距离残奥会开幕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他在北京的一家福利工厂选中了盲人姑娘平亚丽。田麦久对运动训练学有着深入研究,但盲人运动员的一大障碍,是他们没法看到教练的动作示范。如何训练他们,对田麦久来说,是一个全新课题。田麦久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盲人运动员通过手的触摸感受一个个分解动作,进而了解整套动作。1984年残奥会,平亚丽在女子B2级盲人跳远决赛中跳出了自己的最好成绩,夺得了中国的第一枚残奥会金牌。随后,田麦久的另一位队员赵继红又获得了女子B3级盲人跳远的冠军。

训练残疾人运动员,是田麦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段很有价值的经历,到北体大后,他继续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正是中国竞技体育快速追赶世界的年代,






如何把握好项目规律,科学训练,是许多教练员的一大困惑。留学期间对国际先进经验的学习,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田麦久提出了“项群训练”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共性和特性,将其归为不同的项群,探究出同一项群不同项目所具有的共同规律,从而让一般性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形成科学的有机过渡。这一理论帮助解决了训练当中许多观念和实践的问题。除了理论建设之外,用什么强度训练,如何在比赛中拿出最好状态等,也都是田麦久研究的方向。田麦久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际运用中收到了很好效果,许多项目进行教练员培训都请他去做过指导,他主编的《运动训练学》是体育院校的通用教材,也是很多教练员的必读书。

如今,年近八旬的田麦久已经退休,但他依然关注着中国体育,依然做着研究。而许多他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正活跃在中国体育的一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951a11a0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