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谁的诗好

2022-10-23 11:1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和杜甫,谁的诗好》,欢迎阅读!
杜甫,李白

李白和杜甫,谁的诗好



有人说,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一张脸.那么谈唐诗,自然少了李白、杜甫.然而他们两人到底谁的诗好,长久以来争论不休.通常搞学术研究的比较认可杜甫,民间诗歌爱好者推崇李白.双方各执一词,认可杜甫的理由是杜诗的严谨炼字无懈可击.的确杜甫的律诗对仗之工正庶几天才,而杜甫在诗歌上用功之执着也非常人可比,正如他所讲,“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渐于诗律细”.如此技艺精湛,有唐一朝,屈指可数.

木心曾说,一部唐诗,若是拿掉杜甫,会不会有塌下来的感觉.杜甫在唐诗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推崇李白是因为李白的诗歌自然流畅,不拘一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且李诗大多天马行空,贯长虹.李白写的轻松自然,读者读的轻松自然.如果说杜甫的诗是慢慢发光,那么李白的诗一开篇就光芒四射.李白的这种才华,杜甫也是非常佩服的.如果天上掉下一顶桂冠,杜甫一定会让给李白.不过,白对比自己小十岁的杜甫的诗才,只能表示尊重.相当年,李白被皇帝赐金放还,四处游历,途中结识杜甫.虽然一起赏景吟诗,喝酒撸串,至“醉眠秋共被”.杜甫对这段时光念念不忘,为此他前后写了十二首诗怀念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显然杜甫是认可李白的诗才的,一度把李白比作前代的庾兴和鲍照,风流文采可见一斑.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杜甫在《梦李白》中有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的感人肺腑诗句,由此可见他对李白的惦念,对李白日思夜想的友情.然而李白从结识杜甫,到二人告别以后,只写过三首有关杜甫的诗,其中一首还是满腔戏谑,“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明为关心杜甫的饮食,暗则讥讽杜甫作诗的苦逼.至于“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也不过是李白睹物思人瞬间发出的短暂喟叹.

李白性喜交游,而且喜欢接触较他年长,有身份有地位的文人精英,比如贺子章、吴筠等,能够一起谈天说地,把酒吟诗.即便差一点儿,


也得是孟浩然、崔颢之类的.李白对孟浩然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放浪形骸、追求自由的李白,向往成为傲岸的隐士,蔑视仕宦的轩冕,以及将时光付于酒杯的狂士.纵观孟浩然的一生,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求仕者,一个热爱旅行的行动派,一个喜欢饮宴的朋友,一位闲适的乡村绅士.他的形象完美契合了李白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物,不由得李白不喜欢.那么崔颢呢,过黄鹤楼的李白不但佩服他的《黄鹤楼》诗,发出“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自愧不如,而且还积极模仿崔诗,在后来写了《登金陵凤凰

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一生穷困潦倒、忧国忧民的杜甫是怎么也入不了李白眼的.况且,他们相遇时,李白早已文名遍天下,且交往过不少达官显贵,受过圣上的恩宠.反观杜甫籍籍无名,而且为人恭敬小心得不要不要的.这跟李白的脾性格格不入.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性格还反映出身.李、杜的不同风格,或多或少跟他们的出身有关.李白出身于蜀地富商大贾之家,而且他身上有胡人血统,据说他的祖上曾居住在碎叶城,即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后来到他父亲李客,才迁到四川江油定居.杜甫的出身是一个末落的诗礼簪缨之家,其祖父杜审言是高宗朝的进士,典型的儒生.薪火相传,杜甫因袭了儒家的修齐治平理念,时时自律,恭敬如仪.他一边忧国忧民,一边渴望成为国家重臣.“窃比稷与契”的他一直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当然做小官,杜甫是不屑的,“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杜甫深知只有做大官,才有更多的权力支配,才可有效地兼济天下.为此,他参加过科举考试.落榜后,他曾在京城长安认认真真地写了三《大礼赋》献给皇帝,遗憾的是皇帝并没有重用他,他也没有得到一官半职.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早年的经济仕途失意,及至壮年身逢安史之乱的动荡迁徙,晚年的潦倒度日.颠沛流离的生活,耳闻目见的山河破碎、人民遭殃培养了他沉郁顿措的诗风.一心想要拯万民、安社稷的他,永远不会像李白那样轻率地说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即便是风烛残年,旅途抱病,他也只是抱憾自己“官应老病休”.杜甫重视人伦之情,充满民胞物与和济世爱民之心.从他的名作“三吏三别”、《兵车行》中不难看出,他同情低层人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c01730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