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窟是社会的“活化石”

2022-04-16 04:2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为什么石窟是社会的“活化石”》,欢迎阅读!
活化石,石窟,为什么,社会

石窟是宗教艺术的一种形式,但它所涉及的范围又大大超出了宗教与艺术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历史现实与社会变迁。这是因为在雕塑或彩绘的画面中,透露出当时真实的生活场景,艺术家们在表现宗教所宣扬的佛国天堂或浑噩地狱时,必然将他们对现实社会、人情世故的认识糅合到画面形象之中。与此同时,发愿凿窟造像的功德主并不单纯追求往生净土,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世俗利益与需求。凡此种种,都被石窟真实而完整地保存下来,点点滴滴加载史册中。



佛教广博高深,出于对佛学义理和修行方式的不同理解,便出现了林立的宗派。这其中偏重坐禅、观想的宗派,与石窟寺的关系更密切一些。早期强调坐窟观禅,窟内雕饰相关的弥勒菩萨、三世佛与千佛等题材。至净土思想普及,净土经变雕绘骤然流行。唐贞观十六年,莫高窟220窟左右两壁,分别雕绘有表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与药师佛的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画中满目曼妙、清净和欢乐,弥勒天国亦到处可见。另外,诸如法华、华严、禅宗乃至密宗与藏传佛教,也无不借用石窟寺表达各自的思想。



佛教东传中国的过程中,必须照顾到本地固有的传统思想和习俗,才能为民众所接受。反映在石窟艺术上,工匠们要依据当地、当时的审美标准来呈现,信徒们才会喜闻乐见。因此,石窟便记载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人物形象的改变。印度的佛陀体躯坚实,鼻高而挺直,菩萨与天人往往袒裸上身。而在中国石窟中,他们都脱离了“胡貌”更接近中国人的体貌特征,佛陀甚至披上了中国士人穿着的褒衣博带。同时,石窟寺的构造细节也愈来愈吸收了中国木构建筑的特点,例如“人字披”以及梁椽、斗拱结构等。



石窟不但反映了世俗面貌的变化,也刻印了不同时代社会的思想变迁。中国石窟寺肇始的西晋末年十六国、南北朝时代,由于战祸连年、灾殃四起,人们朝不保夕。那时笼罩在世人心头的是末法思想(释迦牟尼入灭、佛法灭亡),是生于末世的悲哀怅惘。此时石窟寺中也弥漫着惨淡的意味,更为追忆释迦前生坚忍牺牲的伟大事迹,安抚苦难中的民众。相对来说,唐代却是振奋而繁荣的,金戈铁马的雄风、太平盛世的骄傲,人们的思想也为之一变,他们不再沉湎于释迦涅盘的苦痛,眼前升腾着光明的未来。这时的石窟,再没有流血牺牲,再没有惨痛呼号,有的只是彼岸净土世界的无限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2a003d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