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 臻于化境

2022-04-27 19:3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气韵生动 臻于化境》,欢迎阅读!
臻于,化境,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 臻于化境

—王伯敏《山居图》赏析

作者:张淑敏 王伯敏(19242013,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浙江台州人,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为徐悲鸿、黄宾虹弟子。1952年起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生前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理事,先后出版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美术史》等43本巨著,逾千万字。还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1992年,国务院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2004年,浙江省政府为王伯敏颁发“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荣誉奖”。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王伯敏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1荣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被誉为“画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文人画家。他年轻时代精力充沛,以美术史论研究为主,同时空闲之余刻苦钻研古人和他人笔精墨妙的技法,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七十岁以后,他虽年事已高,但仍宝刀不老,在减轻理论探讨的同时,开始主攻书法、绘画。他长期深入生活,面向现实,使用了纯熟的笔墨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画。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厚薄发,使其山水画构图大胆,突破了以往画家的创作格局,法古与创造交相为用,笔墨拙朴,浑厚华滋,,且虚实结合,烟云满纸,善长善露,无色纷呈,气韵生动。表现出新的气象和意境,足见其功力深厚。其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高格的情怀、几十年的修养、加之明理见性后炉火纯青的笔墨表现手法,八十岁后,他衰年变法自然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卓然成就一代文人画家。

王伯敏先生曾说“书画,读书余事;画时,心一定要诚。“我有时自己在做实验:水冲墨,色冲墨,墨调色,不是在画外调好再上,而是直接在纸上调。弄不好一塌糊涂,但必须试试。由此可见他通过长期的试验,作画已摆脱了传统技法的约束。他竟能将认真与洒脱、严谨与大胆的心态调和得如此微妙,这是一般画家不可能做到的。正因如此,他能够熟练的以渍水、凝水、泼水铺在生宣上运笔。或以水破墨、水破彩、或以墨彩冲水,或让水去冲宿墨。使其山水画作品水墨淋漓,气韵生动,神韵天成。几十年来,他在梳理中国美术史论脉络的同时,对中国山水画的特性(章法、空间、透视处理、笔法、墨法、水法、用色、意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解读、实践和总结。提出了被列入《中国美术辞典》的“七观”理论。即“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法”;提出了中国画的水法理论即“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被称为“水法九种”,对绘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十岁后,王伯敏喜欢以重彩来画山。创建性的对石青、石绿、朱砂、赭石,以单色用。多数以白粉代水用来调色,使其产生儒雅、厚重、清新的色彩效果。这也是他山水画作品的一大特点。

八十岁后,王伯敏隐居深山读书、画画、修身养性。为了免于受到打扰,他晚年居住在大奇山中,过着与世隔绝,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大奇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在富春江南岸是一处集江南山水与草原风光于一体的风景区,史称“江南第一山”境内山峦,怪石,峡谷。溪瀑,以、雄、险、奇、秀、旷著称。他居住在富春江南岸的大奇山之中,饱览游玩富春江、大奇山的奇观怡景,通过他自己的亲身感悟,经过其抽象的概况、取舍、夸张和变形,艺术的再现了心中的千岩万壑、飞流瀑布、或红树青山、或狂风暴雨、或烟波钩艇、或长桥卧波,无不一一俱现 既是“以不是”为之,又是“似之”正所谓“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语)大奇山,为王伯敏衰年变法、后期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优雅的创作环境和创作素材。


《山居图》为王伯敏八十五岁时创作的一件山水佳作,这个阶段正是他衰年变法后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借助独具匠心的画面与笔墨结构来表现他不断探索的创造能力和深蕴“内美”的精神气派。展卷几上,一幅笔精墨妙,构图精致,气韵生动,浑厚华滋,意境幽静的山水画尽收眼底。在那富有诗意的画境中,突兀的山石,茂盛的植被,绵延的山峰,错落有致的房舍亭榭,飞跨山涧的石桥,镶嵌在山间蜿蜒崎岖的石阶小道,奔流不息的山泉,房舍后树叶桔黄的树木正随风摇曳,告知人们天气已进入深秋的时节。弥漫的云烟,岗峦逶迤,确是一派绝无尘喧的山林僻境,又是文人雅士幽栖的澹泊境界。山居左右溪水环绕,居前山路石阶弯曲,泉流溪水汇聚成潭。水口处的几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使人如闻溪水流动的声音,给画面带来无限生机。此作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画家对画面中庭院房舍的描绘。它不仅呈现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还占居了较大的面积,并且用浓墨写房舍外形轮廓,给人以稳重、坚固之感。房舍大面积的留白与连绵起伏的群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山居主题。画面中几块大面积的留白与用墨、彩、画出的山脉形成了疏密、色彩的鲜明对比,给人以空灵之感。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更令人羡慕和神往。此画在千变万化的用笔中,点线面俱在,顿、挫、提、按、平、留、圆、变幻多端而笔笔清流;浓、淡、泼、破、积、焦、宿,墨法样样俱现,乃至“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彼此呼应,和谐完整。整幅作品笔法复杂,墨象丰富,笔墨交融,浑厚中不乏透明、复杂中又透露出清疏的笔墨之印迹。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曾说:“世之笃论,谓山水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此图有山,有水,亭榭、房舍、石桥,溪流、山泉俱现,便是具体生动的典范。使观者如临其境,流连忘返,可谓其佳作。观此《山居图》,画面构图饱满、严谨。错落有致的构图,空灵静谧,使画中藏诗,诗中呈画,意浓内外,情融其中,大美俱现。读其题款“山居不寂寥,木叶动秋声,乙丑写以淑敏仁弟并希正可,王伯敏八十又五”。得知王伯敏以此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内涵着王伯敏先生对晚辈我的期望、勉励与鞭策。可看见其人品艺德之高洁。

知师莫若徒。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鉴赏家,书画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伯敏的学生徐建融,在观赏王伯敏的《山居图》之后感慨无限,提笔写道:“画道之中以山水为大宗而,以水墨为上品。伯敏夫子得其旨也。此山居图秋声绚烂,籍笔精墨妙而泄造化之秘。黑入太阴而元气淋漓,白摧石骨而真宰浑沦,重峦叠嶂,乘烟云空而欲飞,其泉瀑无地而如动。论浑厚华滋虹庐之后一人而已,宝之宜也,丁酉新春长风堂建融观题。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观此《山居图》后题跋曰:“王伯敏翁史学巨擘,撰中国绘画史等造福一代学子,惠泽来者,功德无量,而其山水小卷墨气淋漓,名家手段,自非等闲可拟也,丁酉春月,陈振濂敬题。

以上两位先生的题跋可谓是对王伯敏《山居图》最精彩准确的赏识。

丁酉年初秋于杭艺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4e5b1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