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022-12-15 23:25: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杨德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欢迎阅读!
德昌,牯岭,杀人,少年,事件

5.关于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牯》片无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甚至让我重拾对国人的信心。《牯》片具备大部分伟大作品的共同特点:深刻性、复杂性(丰富性)、严肃性。

一、伦理学意义

1年少的时候,我们本来是善良的,或者说,我们本来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或者说,我们本来是有心灵的、有信仰的。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可是随着年岁的推移,有些人叛离了自己的本性(滑头、小马等),有些人不得不放弃理想、面对现实(小明)现象学会说,这些人的心灵被遮蔽了。佛会说,这些人为“相”所累,执着于“相”于是现象学要求人去蔽,返归本真状态。佛教导人破“执”“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关键是,这个“相”是什么,我们的心灵被什么所遮蔽?以及,为什么这个问题是成立的,或者说,这个问题为什么必然会在某一天被某个人所意识到并提出来?(由于与该片关系不大,另文回答)

但是除去上述两种或主动或被动放弃理想放弃信念的人外,总还是有些人固守了下来,固守自己的心灵。因此,小四守护的并不是小明,而是自己的理想,自己对于美好世界的信念。而当小四渐渐而不自觉地发现理想与现实、现实与信/信念的距离有这么大时,他(不仅是他而是我们每个有心灵的人)的第一反应是改变他人(帮助他人复归心灵)、改变这个世界,甚至是拯救他人、拯救这个世界。但是实践已经以排除一切玄谈、排除一切说教的霸气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小明说,我就象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改变的)。在这种成长的巨大反差、巨大失落感之下,在逻辑上,小四(也是我们每个有心灵的人)有两种选择:否定自己,继续肯定自己。由于小四就属于那种固守心灵的人,此他没有否定自己而转变为上述两种人的可能性,留给他(也是我们每个有心灵的人)的否定方式只有崩溃或者说毁灭,毁灭的表现可以是自杀、可以是发狂、可以是悲观绝望从此一蹶不振,表现虽不同,实质却一样。对于小四来说,你可以说他是发狂,也可以说他是自杀(他杀害的不是小明,而是自己的理想,自己!另外一种逻辑可能是继续肯定自己,而事实可能只能是,相信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只有他能解释为什么世上会有恶存在,只有他真正能拯救世界(并非在“事实”上真有上帝存在,并非上帝真的来拯救世界,而是说,唯有在你的相信中,上帝的存在才有意义,你的信念才能继续有效,世界才“显得”有希望)同时也是拯救自己,使自己的信仰、心灵有所依托、有所依靠,使自己对于信仰或真理的亲证有了信心,尤其是在德福不能一致(康德意义上)的情况下。这就是克尔凯郭尔为什么说我们必然要从美学阶段、理学阶段过渡到神学阶段的必然原因。也是杨德昌(令人欣慰的看到)在影片结尾想要告诉我们的救赎之途、心灵出路。

2其他。作为一部伟大作品,《牯》片表现出丰富的主题意义:a我们可以看到尼采的生存图强意志;b我们可以看到小四一家人用家庭伦理之爱构建出来的爱的哲学:爸爸的正直,妈妈的坚忍,老大懂事的操持,老二默默的担当,老三纯洁的虔诚,老四倔强的信念„„他们都是有心灵的人,他们用善良而忍让的态度对抗着这个暴力世界,他们用相亲相爱的温暖照亮了漆黑的夜晚;c我们还可以看到Honey的重义轻利、江湖义气;d我们还可以看到底层弱势群体的惺惺相惜(“山东”女人对小明)e认真的观众还可以看到一种很隐蔽然而却是导演刻意经营的意义:杨德昌避免了一般商业电影为了迎合观众跟随主角建立一种主


体性强势地位的心理而对其他配角边缘化、对象化的处理。不论是事实上,还是在伦理学的应当上,谁都不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主体而让他人沦落为对象。小虎、护士、警备局的调查员、影片最后的那个警察等配角都被杨德昌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赋予了一种短暂的主体地位;f个人的命运是被操控的,个人没有能力在法兰克福哲学意义上的那种社会中主宰自己的命运,社会先于个人,其复杂性、偶然性也超出了个人的控制能力,影片以开端和结尾处的录取名单广播表达了这一主题;g最后,我们当然还可以看到,在被人们冠以“青春电影”的名称中那种被人们谈论得最多的“青春”或成长的意义,诸如早熟、教育的失败等等。关于这一点,大家谈得比较多,我只想提一下影片中的一段非常微妙的情节所可能具有的青春意义,即小四救胖叔的情节:青春可以是冲动的、盲目的、感情用事的、躁动的、幼稚的、不谙世事的,一如小四一开始的动机,但青春剥不去人性的本真和善良,青春固然是火热的,一如夏天,但它也是bright的,我们不要太“青春”了或太其他方面的社会学1

二、认识论意义

《牯》片为我们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的种种现实:惶恐不安的社会氛围;脱离了几千年来聚族而居式的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操着各种方言的外省人的不适应感、没有依赖感、碎片感和不得不去逐渐养成的独立性;在家庭中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们拉帮结派,塑造自己的生存语境;军队及政治的高压隐隐显现、挥之不去;美国文化的影响;众生相;等等。 三、美学意义

《牯》片在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一种冷静的、严肃的、疏离甚至是冷漠的现实主义。摄影的角度是多变的,但摄影机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只是静静的观察,我们也随同杨德昌的镜头一起冷峻观察。大部分镜头都是远距离的,导演不想让我们过于“进入”,一种挥之不去的疏离感弥漫在电影中。影片也几乎没有高潮或者说导演刻意削减了高潮的修辞成分,一切都在导演淡淡而平静的叙述中流淌,一如生活。再加上影片灰色的主色调和夜晚的主场景,《牯》片的现实主义显示出一种冷峻而稍显压抑、稍显悲观的成熟美学风格。

刘艳2011.6.22于宣城





1

为了修辞需要,不得不不符语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67320aba1aa8114431d9b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