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中五幅图景间的联系

2024-03-07 01:44: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都的秋》中五幅图景间的联系》,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图景,联系

《故都的秋》中五幅图景间的联系

作者:刘嘉欣

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1



内容摘要:《故都的秋》被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学习本单元的用意在于让学生们体会作品中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郁达夫在散文中所描绘的五幅图景是大多数一线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但部分老师们又会不约而同的忽视这五幅图景之间的联系,把它们肢解开来进行解读。本文将另辟蹊径去分析这五幅图景间的联系。

关键词:故都的秋 五幅图景 联系

《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中第一单元的一篇。该单元共有三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该单元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奇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基于此,很多教师所设计的《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受到了限制,譬如:学习本文以景抒情的手法、欣赏五幅图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等等。

.所忽视的问题

可悲的是大多数老师都停留在对这五幅图景浅层次的分析上,不够深入,忘却其间的深层次关系。本文将重点探讨五幅图景之间的联系。

有的老师在讲解这五幅图景时会让学生为每幅图景命名,这一点笔者同样给予赞同。例如:秋院蓝朵、秋槐落蕊、秋蝉悲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等等或者是其他不同的名称,这些都无可厚非。重点在于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既是个体又是整体。无论缺少哪一幅,读者所体会到的情感都不会如此强烈。笔者认为这五幅图景是缺一不可的。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郁达夫描绘这五幅图景的目的是借景抒情。既然如此,我们可否从这五幅图景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的浓厚程度来看这五幅图景之间的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五幅图景间的联系

在笔者看来前四幅图景是并列关系,第五幅图景是对前四幅图景的总结和升华。在前四幅图景里郁达夫分别通过对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以及秋雨的种种描写体现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这种“清、静、悲凉”之感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笔者最想说的是第五幅图景,也是笔者认为最微妙最有争议的一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种种问题,譬如:“有学生发现,前四幅图景都可以体现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可是第五幅图景却是在写丰收,收获果实本就是令人喜悦的。那这样看来,第五幅图景是否与前四幅图景有些许冲突,是否可以将这一部分删去?”曾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解答,首先给出肯定的答案,它们并不冲突。之后解释道第五幅图景也传达出了作者悲凉的情感。悲凉在哪儿?因为郁达夫的长子龙儿在1926年不幸夭折,并且龙儿特别喜欢在院子里的枣子树下玩,所以郁达夫在写秋枣的时内心是隐藏者一段伤痛的记忆。对于这种解释笔者持反对意见。时下多元解读之风的确盛行,但万事皆有度。多元解读可以有,但绝不能过度,曲解文意。钱理群先生曾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也有提到:“时代是苦闷的,作家就一定是苦闷的吗?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一定是苦闷的吗?”对此,笔者也曾频频自问,笔者希望广大读者可以明确一点的是虽然在郁达夫的眼里北平之秋是清、静、悲凉的,也通过前四幅图景向我们展现了其间的清、静、悲凉。但清、静、悲凉绝不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相反,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恰恰是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进而在文章的结尾处才呐喊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在笔者看来,第五幅图景非但不与前四幅图景相互冲突,反而是对前四幅图景的总结和是升华。所以,在第十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郁达夫不能自控的说出了:“这是一年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

.结语

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郁达夫所描绘出来的五幅图景绝不是单纯的孤立关系,虽然前四幅是并列关系,但也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五幅图景,向读者们陈述:“我不仅爱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我亦爱它的丰收时节、清秋佳日。”为前四幅图景作了整体上的升华。当看到枣子树的时候,所有的情感一触即发,这也是广大读者为什么对第五幅图景不解的原因之一,这时候的情感已不是常人所能感同身受的。

因此,笔者望广大教育者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仅停留在表面的文本分析,其间的关系亦很重要,以及文章中所寄托的读者独特的情感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42

[2]吴建勋.《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J]文学教育2017.01128

[3]钱理群.品一品“故都”的“秋味”[J] 语文学习,199416

[4]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89

[5]孙绍振.《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J].福建论坛,2006.0219

(作者介绍:刘嘉欣,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786c22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