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

2023-01-07 09:0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欢迎阅读!
巴黎圣母院,人道主义

《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

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混乱不堪,思想多元,阶级矛盾和社会斗争十分激烈。个人自由受到压制,有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压制和剥削,有封建阶级对下层人民自由的剥夺,也有强大的封建神学对思想的牢牢控制。雨果作为一名充满了同情之心的作家,对自由和人性给予了肯定。

费尔巴哈指出: 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而且人把自已的本性也赋予了自己创造的上帝, 并且把它无限夸大。但是当上帝创造出来以后, 又把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 顶礼膜拜。这个过程叫人性的异化, 同时指出要克服宗教异化, 人就应该崇拜自己。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在人之上没有更高的东西, 人应该把异化为上帝的本性收回来还给人, 克服异化。人道主义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 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 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性和精神生活。

作品以十五世纪这个中世纪史上最为残暴、野蛮、黑暗的时期为背影, 描绘了在其统治下广大民众人性被扼杀的普遍性, 同时又通过副主教这个人物反映其典型性。在绞死爱斯美拉达时, 市民们潮水般涌向广场,观看处死异教徒, 绞刑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节目。民众看到伽席莫多所受的酷刑, 非但没有同情, 而且诅咒他, 用石头砸他。是什么使这些人丧失了理应具有的同情、博爱

和宽容的精神呢? 这些正常的人性又如何丧失到如此悲惨的境地?

在巴黎圣母院中述的是一个处处有压迫,也处处有反抗、处处渴盼平等的世界。雨果动用了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来表现其呼吁平等这一思想,例如最为常用的对比手法:封建王朝的专制和奇迹王朝的平等相互对照,两个法庭、两种审判制度、两个绞架的对照,均表现了雨果呼吁平等的思想。呼吁平等的人道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雨果描绘了一个女性被压迫被迫害的世界。爱斯梅拉达美丽、活泼善良、真诚友好、对爱情忠贞不渝,但却受到社会的迫害,在强权压迫下,一朵美艳的鲜花早早就凋零在了残酷的男权社会中;居第尔女士,她在封建神学的诱导下,憎恶吉普西人,同时心甘情愿的遵守教会所提倡的贞洁观念,甘心在老鼠洞中待一辈子。与她相伴的永远只是孤独与痛苦。

我在巴黎圣母院中看到了爱丝美拉达是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典型,她聪明、活泼、美丽、善良,而在她诸多美好的品质中,雨果大加渲染的品质就是她的爱心。和爱丝美哈尔达相对立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他自幼深受教会的熏陶,长期过着清苦的禁欲生活,回避一切世俗的欢乐和享受,永远以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冷漠神情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个长期生活在巴黎圣母院阴森院墙内的基督徒,他的本质和基督教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他对所收养的畸形儿卡西莫多毫无尊重,随意驱使,他对爱上而又无法得到的爱丝美哈尔达则千方百计欲置之于死地以求得自己灵魂的安宁。爱丝美哈尔达和克洛德两人的生长、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两个人的个性完全对立,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也是人的自然天性和被扭曲了的畸形情感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谁将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有明确的答案。卡西莫多这样一个外表丑陋、离群索居的怪在爱的感召下竟会爆发出如此强烈的激情。爱是战胜邪恶和罪恶的一个法宝,雨果把爱看作是人类情感中的至善至美,大力歌颂,大加推崇,并且通过爱丝美达和克洛德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歌颂了出乎天然的人类的仁爱之心,肯定了爱的基础是自由,是人性的自然发展,从而对天主教对人性的摧残和束缚提出了批判。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a3c328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