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2-12-29 04:2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欢迎阅读!
语境,思想政治,传统文化,中国,传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作者:罗志翠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6



罗志翠

(安徽工业大学 思政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语境审视下,重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3-0235-02

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内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交错进行,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价值取向越发趋于现实、功利、思维方式也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给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涵盖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及治学的哲理,这是一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语境下,重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探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的新策略,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重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文化自觉

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关系的白纸之上的.”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通过建立在有效的载体基础上的“文化自觉”.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深厚的民族文化,注重了理论上的科学性、功能上的目的性和实践中的强制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政策条文和片面灌输、缺少文化内涵而处于低效的状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其精华部分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更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任的宝贵财富.因此,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梳理出立足现实,古今融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重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

2 重估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1 “位卑未敢忘忧国”思想是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嘱托

面对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形势,对青年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整体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都寄托了无数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和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今天,这些代代传颂的名人名言,更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这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爱国思想情感的影响,坚定以历代爱国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传统,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自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的中流砥柱.

2.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

《周易·乾》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指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它告诉我们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因此,“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华,是中国人认识自身,完善自我,战胜外界的积极人生态度.千百年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成为激励无数中国人民变革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战国时期的商鞅厉行变法到宋代的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从康有为、梁启超“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以“振兴中华”为口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为了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自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改革内政、拯救民族危亡的壮歌.现在,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我们要教育90后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珍贵的精神遗产,用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武装自己,摒弃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意识,在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征程中怀揣创新的冲动和开拓的激情,敢于超越自我、善于拼搏进取,为再振中华雄风再做贡献.

2.3 “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美德是滋养大学生宽容人格的心灵养分

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应如大地一样胸怀宽广,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是《周易》所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核心思想,几千年来,这种张宽厚,推崇“仁爱”的思想已融入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之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如《论语》中有“宽则得众”,《尚书》中有“必有思,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老子曰“心底无私天地宽”、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中,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当今90后的大学生大多从小生活在周围人的关爱之中,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不足,缺乏群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能宽以待人,给大学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今天,对大学生进行“宽厚”、“仁爱”传统美德教育时,要积极倡导以宽容、和谐为核心的校园人际关系准则,强调宽容是促进校园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相互包容,才能有效地避免因误会、不解和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矛盾,减少人际摩擦,不断扩大交往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2.4 用“以诚相待,言而有信”诚信品质培养大学生成家建业的“立身之本”

诚就是诚实,就是真实无欺;信就是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用.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人际交往中的必备的人格力量.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做“立身之本”、“举政之本”,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睦,业无诚信不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宁.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言:“信于友有道”.近代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2001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要求以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当前的社会转型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


令人深思.高校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剖析虚假、失信的危害,“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诚信品行,使他们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不断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2.5 “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道德践履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如儒家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内省”.“慎独”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不能做坏事,而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省”就是自己要经常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去恶存善.另外,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系列关于修身养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格言早已成为中国人民处理人际关系和严于律己的基本生活准则.今天,我们倡导“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引导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反省去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仍然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真正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做一名善于自我反思,见贤思齐,慎言笃行,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大学生.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理论前提和思想保障.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进一步梳理,解剖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精华,不能生吞活剥、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教育资源系统化、时代化,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凭借自身魅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感染人、影响人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撷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教育源,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重要环节是在实践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渠道,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渗透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文化活动中,采取鲜活生动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形式,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大学生在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润泽下,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少一份轻浮的言行举止和对多元文化的迷茫和困惑,多一份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让相交融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张伟江.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b3615638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