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博喻之美

2022-04-09 23:30:0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典诗词中的博喻之美》,欢迎阅读!
之美,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中的博喻之美

博喻,也称联贯比,就是多种比喻的综合运用,以此来表现被描写对象,增加其形象性,也增加欣赏者审美感受的曲折性与丰富性的一种比喻。博喻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诗经》中的名篇《卫风·硕人》就成功运用博喻手法来表现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用多种鲜美的意象来显现庄姜的仪态万方的美貌;唐代的韩愈也是善用博喻的能手,著名的《南山诗》就连用四十几个比喻,穷尽终南山的形相性态;《送无本师归范阳》中“……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芝英擢荒榛,孤起连菼,连用四个意象,来形容贾岛的奇特诗风。



词中博喻手法运用较少,因为词比诗更讲究委婉含蓄,少于铺陈,尤其避免语式的单调。然而,词中也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博喻的例子,如宋词人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贺铸晚年退居苏州时的呕心沥血之作。词中所喻的美人,自是他所追求目标的象征了。因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叹锦瑟年华谁与度,充满了惆怅。特别是文章未尾一连用三个比喻来说明更值得一提:一川烟草讲的是闲愁之多;满城风絮讲的是闲愁之乱;子黄时雨讲的是闲愁之缠绵不断,这就是博喻。贺铸在这词中得前无古人,得如此生动,得了贺梅子的雅号。宋人罗大经评论说: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神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深长。《鹤林玉露》卷七)宋人黄庭坚也叹为观止: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寄贺方回》)博喻手法在诗词中的运用,确实造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把被描写对象形容得淋漓尽致,又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对象的美感。



古诗中博喻的运用类型是多样化的,体现出不同的美。 一、用不同意象来比喻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种状态或某一种特质,构建之美。宋代的苏轼在《百步洪》中通过多种形象的类比,使轻舟呈现出撩人耳目的声情动态。诗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为了形容轻舟南下之声势,一口气用了八个不同的形象:投梭、兔奔、鹰抓兔、骏马冲坡、琴弦飞迸、箭脱手、闪电瞬逝、荷叶上水珠急剧滚落。这八个形象是紧紧围绕行舟的快速特征而展开,且连贯反复出现,在读者脑海中铸塑




了一幅幅轻舟速行图,加强了惊险感,使人经久难忘,回味无穷。正如王水照先生为此所注:此用博喻法喻轻舟在急流中飞驶之疾。《苏轼选集》1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是绝好的例诗。诗中有一段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段博喻可谓绝妙。诗人连用十多个比喻摹写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歇停顿——激越雄——戛然而止。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等等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不愧为摹写声音至文(清代方扶南语)。这类博喻尽管喻象有若干个,但它们的所指,只在于被描写对象的一种性质或一种状态,我们作为欣赏者,通过不同喻象的不同审美感受,所领悟的意蕴集矢于一点,生了聚焦美的效应。



二、用不同意象来比喻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不同性质、不同侧面或部分,构建多棱之美。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这样描写公孙大娘的剑舞动作。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意思是公孙大娘舞剑,时而手持剑器作旋转或滚翻状,就好像一个接一个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时而翩翩轻举,腾空飞翔,矫健如群仙贺龙飞翔;当舞蹈接近尾声时,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出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似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诗人通过对公孙大娘舞剑的霍、矫、来、罢四个侧面的描绘,使其浑脱潇洒之剑舞形象栩栩如生,神态毕现。再如《诗经·小雅·干》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翬斯飞。大意是:这厅堂,像人的踮脚欲飞张,四角落,像箭一般的笔直行,屋宇呀,像鸟一般的惊而翔,檐呀,像野鸡儿展翅膀。(引金启华《诗经全译》433页)这四个喻象从不同角度来




形容宫室的雄奇壮观。以上这类博喻从各个侧面提供了有关对象的审美观照,然博喻中的单项比喻只是表现对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部分,但欣赏者的审美经验有整合能力与习惯,使其在欣赏过程中整合为一个多侧面的整体,构成了多棱之美。



三、通诗作喻,意象之间浑然一体,构建朦胧之美。白居易的《花非花》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至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且为朝云,暮为纤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白居易此诗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透露出一种现代诗的朦胧美。



古典诗词中的博喻现象绝非偶然,博喻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所指层,象的自身就有非常重要的美学价值,博喻给人的审美感受是新异的、不同寻常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f02965e6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