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2022-05-07 08:2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

印象中,我应当没有读过一本社会学的专著,更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能主动地去品味社会学这门熟悉又陌生的学问。自然,无穷的好奇心与有限的既有知识催生了强烈的新鲜感。而这一切新鲜感,就是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带给我的第一感官。

这本书最开始就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此刻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貌。"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的土地的影响。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中国出现了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了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可是仍然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乡土性的。 一、土里长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过,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逆来顺受是很自然的。国人是不太懂反抗的。当自我与别人产生并非无理的矛盾的时候,中国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约束自我,以和为贵,所谓克己。好比一位母亲,看到自已儿子和别人儿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已儿子错了,肯定都是劈头盖脸把自已儿子骂一顿。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说,因为中国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饭的,在人们对自然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只能崇拜它,顺应它。天,直接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活过这一岁。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中国人的逆来顺受来源于祖祖辈辈的顺应。这还只是乡土性的一部分。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很多的根据都能够从土地里找到。好比说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讲究效率的,讲究的是感情。于是人们的谈话很多都是没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无法进入正题,就连工作时也是这样,它不会像外国人开门见山直来直往。仔细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这种乡土性随处可见。

再想想咱们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稳定、保守、安于现状,还是天人合一、儒道的价值体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记。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气息,有着文化的投影。国人内圣人格取向,或者一向到近代中国依然是一个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国人是有根的,他们


的根扎在土里。人就好比是这树上的叶子,一代一代的调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没有变,根还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二、乡土社会在转型

说是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此刻真正的了解到社会转型的含义,不仅仅是从落后农业国家转向于先进的工业国家。原本一个阿波罗式的社会,显现出了浮士德式社会的特征。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受理性社会的冲击,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很多方面被瓦解着,那是工业发展带来的结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着所谓的城市综合症,空虚,没有安全感,每一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却觉得自已没有朋友。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西方较活跃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人们的生活不确定因素增多。连百姓也像电子产品一样更新换代,没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们想着一辈子老死故乡,此刻的人们想着出去闯荡闯荡。我们的社会在改变,并且还会有更深层次、更潜在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先进的生产力征服了落后的生产力,也是中华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冲击是更新也是考验。 这样的转型,说不清楚是城市里气氛浓烈一些,还是农村更浓烈一些。无疑城市的不确定性更大。但城市中生于斯,死于斯的人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农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愿望说不定更强烈。我想这样的社会转型,是整体的,是这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改变。原本不管是中国的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典型的乡土中国。 三、法治外表下的礼治社会

按照费先生对礼治的定义,我们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礼治社会。可是我们的社会不管从教育体制还是城市规划、司法体系,很多东西都来自于西方。它们真的完全适合我们吗?很多时候能够感觉到中国在应对这个世界时的手足无措,有时候被欺负了,也不明白怎样办,仅有干着急。因为,我们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就算我们大中城市看起来就像世界性的发达城市一样,我们也有法律,也有这样那样的现代化的东西。可是它们真的完全适合我们吗?

纯粹的法治那是人家的东西。中国的法治还是得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种以德治国反映的是什么?就是礼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真正的人人平等还是无法在中国实现。我们可不能够从我们乡土社会出发,思考乡土社会提


高的道路?这只是一种设想。

如果说法治代替礼治是一种必然,我们要用执不可挡的经济文化来轰炸我们的社会文化吗?如果只是片面强调发展经济,不强调精神文明,其他社会矛盾必然无法缓解。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并不能解决问题,也许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思考就到这里,浅尝辄止。其实这本书能够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想作者在本书中并不仅仅是想回答他在序言当中想要回答的问题,更多的是期望经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度剖析,让人们更加了解乡土社会,了解它的诸多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带来的诸多弊病。当然,也有优点。可是,就当时而言,乡土社会的组织结构与生产方式必定会成为现代化的阻碍。作者也常常把中国的乡土社会与孕育现代礼貌的西方社会做比较,也足见作者实际上是想经过这样一种阐释,反思我们的乡土社会状况,为近现代化能够在乡土社会实行下去寻找有利的条件与适宜的土壤。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60e43d7fa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