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诵读课《菊花》

2022-11-15 07:12: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诵读课《菊花》》,欢迎阅读!
诵读,菊花,诗歌

《菊花》教学设计

诵读目标:

1. 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2. 了解诗意,感悟意境,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3 •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一定的技巧感情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先生的这两句诗让菊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菊花 ,它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 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 的原因。 二、 学过程

(一) 学生自读,流利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无生词,准确、通顺。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进一步熟悉诗句,能流畅地朗读。 (二) 教师范读,感受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情。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 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

第一句的 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

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

而是 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 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 乐不思返的画图。

2•学生再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 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 的花了。 (三) 师生研读,读出节奏。

1•教师适当介绍五绝知识。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

叫做五言绝句。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

民歌影响。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 以少胜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

2 .师生研读,读出节奏。

教师读出首句的节奏划分,注意停顿,并带领学生读出节奏。 学生模仿给下面几句划出节奏。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诵读古诗,并适时交流,然后请学生试读,师生评读。

秋丛/绕舍//陶家(韵),遍绕/篱边//渐斜(韵)。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无花(韵)。

3. 集体诵读整首诗,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4•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地诵读整首古诗。 (四) 吟诵古诗,理解诗情。

1•教师引导理解诗歌感情。

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缠绵痴迷于菊花的 “爱菊图 ”。语言直白浅露, 平铺直叙, 充分描绘出诗人对菊花流连忘返的痴迷与喜爱。 尽管只短短的十四个字, 但却从三个层面 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心。第一个层面, “秋丛绕舍似陶家 ”,以“陶家 ”的典故说明诗人宅院周 围秋菊盛开的


绚丽景象; 第二个层面, “遍绕篱边 ”四字表明诗人因陶醉于秋菊的美丽而绕篱 欣赏,品头论足。第三个层面, “日渐斜 ”三字证明诗人欣赏菊花时间之长,尤其是一 “渐 ” 字,充分展现出时间渐渐流逝而诗人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足见诗人爱菊之深。

三、四句则为我们揭示出诗人酷爱菊花的原由。 有人因菊花姹紫嫣红的色彩而爱菊, 人因菊花清隽高雅的香气而爱菊,那么诗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答案最终揭晓:原来是 “不 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因为菊花的色彩与香气吸引了我,而是因为寒冬时 节,除了菊花就没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了,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 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在此,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 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对菊花特殊的喜爱之情,而由此延伸的,我们可 以充分体味到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 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菊花, 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 雅傲霜的象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 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后面抒情的铺垫; 第三句是过渡, 笔锋一顿, 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

2.师生感情朗读,做到先缠绵、痴迷、陶醉,后赞叹、寄情、热烈,抑扬顿挫,读出 诗人内心的偏爱寄托之情。 三、分组诵读,展示才情。

1.自由朗读,互相纠正节奏、情感的处理。 2.分组比赛,展示古诗诵读魅力。 四、小结归纳,迁移运用

诵读古诗要先了解作者创作古诗的背景和古诗的内容, 再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运用适 当技巧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诵读郑思肖的《画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6149d3140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