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诗歌作业和答案

2022-12-18 06:1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三语文《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诗歌作业和答案》,欢迎阅读!
蓝关示,左迁,商山,侄孙,初三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诗歌作业

一、熟读诗歌,并能够背诵

1.反复诵读,力求情感饱满。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给家长听。

3.默写一遍,然后打开课本对照,更正错误,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二、知识积累,拓展练习。

1.积累羁旅诗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羁旅诗亦称“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特点:羁旅诗一般由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表现出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2.拓展练习 1)真题训练

2020山东东营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765年,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此诗写于漂泊途中。

a.本诗“书怀”“沉郁凄婉”,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b.本诗展现出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创造力,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2)新题精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c.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全诗内容,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的?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诗歌作业答案




a.1)基调凄凉悲怆。本诗刻画了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飘零者形象,不但写出了诗人当下旅途情景和孤寂、悲怆心境,而且高度概括诗人一生的坎坷旅途凝聚了壮志难酬的凄怆之情。

2)含情深沉凝重。既有眼前境遇的凄惨,又有人生际遇的悲凉;既有理想难以实现的痛楚,又有年老多病的忧愁。这就令本诗具有了足够的情感重量和深厚的思想意蕴。

3)传情曲折有致。首联将景物浓缩于狭小空间,传达微弱孤寂之情;颔联赞叹“天地壮阔”“江月安详”而使孤寂之情变得强烈;颈联以自解自嘲婉曲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悲凉;尾联以沙鸥自喻,将寂寥悲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诗情感迂回曲折,顿挫有致。

4)达情含蓄蕴藉。诗人为传达孤寂、愤懑、悲怆之情,找到了恰当的载体和独特视角,以“细草”和独舟映射孤独之情,以星月、江野映衬寂寥之感,以自嘲隐含愤懑之情,以沙鸥自况括尽人生悲苦。

b.示例一:善于选取和组织意象,营造意境。如由草、风、岸、樯、舟、夜构成的特写镜头与由星、月、江、野构成的远景画面,形成微渺与阔大、孤寂与旷远相融为一的意境。(或如诗人将自我融入自然之境构成雄浑阔大又孤独凄凉的审美意境。或如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意境。在“孤独”的统领下,近岸见风草暗夜见樯舟,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

示例二:情景相生。首联诗人以微渺处境、孤寂心境选取萧索之景,萧索之景又助添孤寂之情;而“细草微风”与阔大平野“危樯独舟”与奔流大江相比照,将诗人微渺、孤寂表现得更为突出。(或借景抒情。颈联由眼前草风檣舟、星月江野触发愤激不平之情;尾联借助飘飘于天地之间的沙鸥传达漂泊无依的感伤。)

示例三:善用修辞。衬托。首联以细草等意象正衬诗人孤寂之情和漂泊之感;颔联以宏阔境界既正衬心怀天下之胸襟,又反衬自我形象的微渺、对前途的无奈和孤寂无依的凄怆。(或对比。自然的宏阔与诗人渺小对比。将用以自况的沙鸥等置于宏周境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天地辽阔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赋”中兼“比”。诗人是在叙述旅途夜中所见,但景物又成为诗人的隐喻。细草暗喻诗人身世,任凭风雨侵袭与洗劫;独舟、沙鸥暗喻诗人颠沛流离、孤苦无依。通过隐喻抒发了理想不得实现、报国无门的哀痛与悲怆。或注重字词锤炼。颔联中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面相接,是谓之“垂”;月色使水天浑一,又随水而动,是谓之“涌”。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无以知大江奔流。)

示例四:构思缜密,描写层次丰富。前两联写所见之景,照应诗题“旅夜”,后两联抒情,照应“书怀”;前两联景物一渺小一宏大尾联“天地一沙鸥”,又一宏大一渺小,与前两联形成关联。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缜密。首联为近景,颔联为远景,层次分明;颔联一动一静,动静相谐。描写层次丰富。

c.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末句“夜猿鸣”,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 日暮乡情,结束全诗。全诗以景写情,动静结合,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晚”景。

d.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入暮以后渐入静境,猿的啼叫声清亮而凄婉,此时此境,诗人羁旅他乡孤独寂寞之愁,无尽的乡思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61caba8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